文章來源: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7
先上兩張圖。
葛洲壩水利樞紐
白鶴灘水電站這兩張照片,是我國水電史詩的縮影。
從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水利樞紐,到世界第二大水電站白鶴灘水電站,見證了“世界水電看中國,中國水電冠全球”這句話的含金量。
半個多世紀前,1970年12月26日,一位77歲的老人在生日當天,審閱完一份文件之后,提筆寫下“贊成興建此壩”。這六個字,像一塊投入歷史長河的巨石,激起的漣漪迅速擴散至全國。
幾乎一夜之間,宜昌西陵峽口這片荒涼的江灘,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喧囂,10萬多人從四面八方迅速涌來,許多人剛脫下軍裝、又穿上工裝,才下戰場、又上現場,沒有舒適的營房,蘆葦席、油氈布搭起的窩棚就是家,在荒野江灘安營扎寨,拉開了肩挑背扛建設葛洲壩水利樞紐的序幕。
這是一場近乎“原始”的戰役,新中國從未建造過如此規模的水電工程,經驗簿上一片空白。開國中將曾思玉、張震等老將,成了這支特殊“水電大軍”的指揮官。圖紙在勘測現場繪制,方案在施工期間討論。他們的“武器”令人心酸:鐵鍬磨損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扁擔被汗水浸得油亮發黑,板車的木輪吱呀作響……
“小扁擔,三尺三,千擔萬擔不歇肩,為了建成大圍堰,一擔挑走兩座山!” 這首在工地上口口相傳的順口溜,不是詩人的浪漫想象,是肩頭磨破的血泡和背上壓彎的脊梁最真實的寫照。汗水滴進泥土,號子聲在江邊回蕩,壓過了江濤的轟鳴,沒有大型機械,他們就組成“人鏈”,用雙手傳遞著沉重的建材。
整整十八個寒暑交替。西陵峽口的荒灘野嶺,被十萬雙手、十萬副肩膀,一寸寸地重塑。當葛洲壩這座水上“長城”最終橫鎖長江時,它不僅馴服了奔騰的江水,更創造了100多項中國水電施工的最高紀錄。這是一部用汗水、血肉和鋼鐵意志寫就的史詩。
葛洲壩水利樞紐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葛洲壩這個宏偉的工程本身,其實是一個更宏大夢想的“實戰演習”。它是為那座縈繞在中國人心中近百年的“高峽出平湖”的夢想——三峽工程——進行的技術練兵和人才儲備。
于是,還是長江。當年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那群人,帶著從葛洲壩汲取的勇氣、智慧和經驗,向世界水電的巔峰發起挑戰。這一次,他們鑄造的是一座空前絕后的豐碑——三峽水利樞紐。112項世界之最,934項發明專利,135項工程質量標準,每一項都凝聚著兩代甚至三代建設者的心血。其中,那舉世無雙的五級船閘,其閘門的體量和精度,至今仍是工程界的傳奇。
想象一下:站在巨大的閘門前,你需要像仰望一座13層高樓那樣抬起頭,才能看到它的頂端。這還不是一扇普通的門,它是被稱為“天下第一門”的人字閘門。單扇門,重達860余噸——相當于將幾百輛重型卡車懸吊在半空!在十幾年前,要將如此龐然大物安裝到位,誤差控制在毫米級別,其難度如同在云端繡花。每一扇門體的鑄造、運輸、吊裝、調試,都是對當時中國工業能力和工程智慧的極限考驗,而我們,做到了。
白鶴灘水電站
治理長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夙愿。當初的那一群人,以山為家,與水為伴,在長江流域,先后建成了向家壩、溪洛渡、烏東德、白鶴灘世界級超級水電站。
一座座水電明珠拔地而起,最終與葛洲壩、三峽串起一條橫貫1800余公里的清潔能源巨龍——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110臺機組低吼,7169.5萬千瓦的能量如脈搏搏動,讓一滴長江水在梯級電站間奔涌跳躍,迸發出六次生命之光。這便是一滴水的六次心跳的中國式浪漫。
白鶴灘水電站,當今世界技術難度最高的水電工程,設計壽命長達百年以上。建造技術的跨越,讓803萬立方米混凝土澆筑而成大壩,未產生一條溫度裂縫。更為震撼的是地下廠房,近90米高的洞室中,16臺百萬千瓦機組深藏山體,布置的隧洞總長超200公里。
我國水電站機組裝機從葛洲壩17萬千瓦,到三峽70萬千瓦,再到白鶴灘100萬千瓦,數字攀升的曲線里暗藏的是“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生動實踐。
昔日仰視的身影,如今已成全球水電之巔的瞭望者,見證我國水電事業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領跑的巨變。
江河奔涌的不僅是水流,更是一個民族在重重困境中實現跨越發展的軌跡。今日江河圖景已然重繪:中國成為世界上水電站分布最密集的國度,全球十大水電站,半數靜臥于華夏江河之上。發電裝機容量高達?36.5億千瓦,穩居全球第一,如星辰般點亮遼闊國土——十四億人,自此再無暗夜角落。電流所及,哪怕高原盡頭最后一座村寨,也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光明,化作人類唯一擁有14億人口的卻實現全民通電的國家。而這群人,也將奔赴雅魯藏布江下游,續寫新的故事……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