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家電網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7
千余座防空洞,讓山城重慶成為一座炸不垮的英雄之城。硝煙散去,這些防空洞卻沒有完全陷入沉寂。在歌樂山深處的防空洞群里,藏著一座變電站,訴說著80多年前一群電力人在烽火中鑄造“電力堡壘”的壯舉。
建在防空洞里的變電站

1972年5月,涼亭變電站建成投運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重慶成為日軍轟炸的重點目標,支撐城市運轉的電力設施,更是侵略者的“眼中釘”。1940年,為保障抗日前線軍工用品的需求,兵工署第二十四兵工廠決定在歌樂山南麓江家灣(又名涼亭)處開鑿動工建設涼亭山洞工程,計劃在山洞內安裝發電機、電弧爐及軋鋼機,并修建發電、煉鋼、軋鋼廠房,以及由廠到涼亭的公路、隧道及輕便鐵道,構建一個能抵御轟炸、堅不可摧的“電力堡壘”。
工程的艱巨程度遠超預期。歌樂山的石灰巖硬度相當于鋼鐵的三分之一,整項工程中,僅山洞主體就需開鑿出近千平方米空間。沒有重型機械,工人們就用鋼釬、大錘等工具日復一日地鑿擊巖石;缺乏照明設備,馬燈和手電筒的光束在幽深的山洞里搖曳,映照著巖壁上滲出的水珠。
1941年,日軍實施“疲勞轟炸”,涼亭山洞工程在轟炸間隙持續推進建設。當發現敵機群時,工人們立即示警,洞內迅速熄滅燈火,所有人蜷縮在防空掩體;當警報解除后,工人們又恢復作業,叮叮當當的鑿石聲即刻響徹山谷。
1944年,歷經四個春秋的艱苦施工,涼亭山洞工程全面完工,遷裝發電、煉鋼、軋鋼設備并調試就緒,正式具備發電、生產武器的條件。
20世紀60年代,隨著軍事戰備和工業生產提速,重慶的用電需求驟增。1967年,為保障重慶工業生產與居民生活的用電需求,國家水利電力部決定利用歌樂山防空洞的天然優勢,修建220千伏涼亭變電站。
1972年5月,涼亭變電站建成投運,成為重慶地區首座220千伏變電站,實現了重慶電網與川西、川南電網的聯網,為重慶現代化工業、制造業迅速發展提供了堅強的電力保障,被稱為20世紀70年代“重慶供電的命脈”。
“疆電入渝”渝北換流站

2025年,“疆電入渝”特高壓工程重慶渝北±800千伏換流站
2025年6月10日,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首批“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外送工程之一——哈密—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投產送電。工程起于新疆巴里坤換流站,落點重慶渝北換流站,途經新疆、甘肅、陜西、四川、重慶,輸電距離2260公里,接入的新能源裝機占全部電源裝機的比重超過七成,每年可向重慶輸送電量超過360億千瓦時,助力重慶形成川渝、疆渝一交一直雙回特高壓輸電為支撐的電網格局,極大緩解重慶電力供應緊張局面。
翻越崇山峻嶺,一條條電力大動脈縱貫神州,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從烽火中的“電力堡壘”到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一代代電網人矢志不渝推進我國電力事業發展。如今,中國電網的規模、電壓等級、技術水平早已不可同日而語,但老一輩電力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開拓進取,鞠躬盡瘁”的精神,始終是我們最珍貴的傳承。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