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7
這是一段關于石油勘探的艱難歲月,記錄了一場跨越半個世紀的勝利。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石油工業基礎薄弱,生產和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北京的公交車背著煤氣包行駛,廣東90%的成品油依賴進口,老百姓點燈用的都是"洋油"。
1955年,華北石油勘探工作啟動。外國專家斷言這里不可能有石油,但勘探隊員們沒有放棄。數年間,老一輩石油人輾轉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先后打了六口探井,始終沒有發現好的油氣顯示。華北平原四十萬平方公里,只通過六口探井找油,如同大海撈針。

建設者們在風沙中堅持打井施工
1961年春節,當別人闔家團圓時,東營的華八井鉆機仍在運轉,最終成功取出第一批油砂巖心。同年4月16日,華八井獲日產原油8.1噸,廣袤的華北平原首次有了工業油流。隨后,營二井9月23日獲高產流油,“九二三廠”一舉揚名,這是勝利油田最初的名字。
鹽堿荒灘,風沙肆虐,雜草叢生,蚊蟲成群。老一輩勘探人就這樣在荒原上安營扎寨,曠野里埋鍋造飯,尋找一切有可能的機會。

1964年3月,石油工業部部署在華北開展石油勘探會戰。在這里,大家發揮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人拉肩扛把鉆機部件和各種器材運進井場工地。
1965年,坨11井日產1134噸高產油流,這是我國誕生的第一口千噸井,也是“勝利油田”的命名井,徹底甩掉了“華北無油論”的帽子。之后,石油工業發展迅速,1978年原油產量突破1億噸,1998年達到1.6億噸,躋身世界產油大國行列。
進入21世紀,勝利油田再次迎來了新的機遇——頁巖油。
與兩三億年的北美海相頁巖油相比,濟陽坳陷陸相頁巖油只有幾千萬年,埋藏深、成熟度低,勘探開發面臨一系列世界級難題。

我國首個陸相斷陷盆地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勝利濟陽頁巖油國家級示范區
最終,我們用3年時間走完了北美頁巖油10年的技術迭代之路。2020年,勝利油田打下樊頁平1井,日產量達到171噸。更讓人興奮的是,這口井的頁巖油成熟度不到0.8%,突破了國際上0.9%能動用下限的固有認識,證明了中低成熟度頁巖油的開采價值。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一張張珍貴的照片記錄了滄桑變革。從一片荒蕪的鹽堿地,到如今重要的石油工業基地,中國的石油化工工業就這樣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徹底改變了落后面貌。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