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6
“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組建,在錢學森率領下,中國導彈研制工程邁出蹣跚的第一步。
1956年底,蘇聯因國際形勢的變化,在尖端技術援助領域開始有所松動,很快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兩枚p-1(俄文)近程導彈。錢學森決定將這兩枚導彈作為拆解的教學彈,讓科研人員對導彈建立直觀認識。
1957年,根據中蘇協議,兩枚P-2(俄文)導彈被秘密運抵北京,中國人自己制造的第一枚仿制導彈便是以這種導彈為母版,仿制型號定為“1059”。
1960年11月5日凌晨,酒泉發射場,夜空如洗,明月高掛,繁星滿天,“1059”導彈昂首矗立在發射陣地,蓄勢待發!9點02分,一聲轟鳴刺破戈壁的寧靜,“1059導彈”在酒泉導彈發射試驗基地騰空而起,飛行了550407米歷時7分37秒命中目標,試驗取得圓滿成功。這枚“1059仿制彈”后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
從那一天起,中國沒有導彈的歷史結束了!從此,我們開啟了自行設計研制導彈的歷程。

在其后不到十年的時間內,我國自行研制的導彈“東風二號”、我國自行研制的第一顆原子彈相繼獲得成功……讓中華民族在世界東方挺直了脊梁。
后來的日子里,東風一號的“兄弟們”不斷成長,已建立起完整的空天防御導彈武器系統、飛航導彈武器系統、彈道導彈武器系統等研制生產體系,它們掠過戈壁的次數越來越多,軌跡越來越精準。
到如今,這片土地上“東風”勁吹,“紅旗”招展,“鷹擊”長空,“長劍”嘯天。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每一束騰空而起的光亮里都藏著同一個信仰——科技強軍,航天報國!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