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6
我國第一座重水實驗性反應堆(101堆)
我國自主三代核電站華龍一號全球首堆
這兩張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照片,記錄的正是中國核能事業從起步到強大的巨變。
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的核工業可謂是一窮二白,國內科研人員寥寥無幾,回旋加速器、核反應堆等必要設備更是沒有。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時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他深知,要迎頭趕上應從基礎研究抓起。
1955年,一個新的機會來了。中蘇簽訂《關于為國民經濟發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協議》,在科學研究方面,蘇聯將幫助中國建造一座熱功率為7000千瓦的研究性重水反應堆和一臺2兆電子伏的回旋加速器,并接受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和核物理研究人員赴蘇培訓和實習。
為了給反應堆和加速器“安家”,錢三強等人圍著北京城跑了近半個月,最后選定了西南郊房山坨里地區。
這里離北京城中心約40公里,西北有燕山環繞,山下有一條河,東側有土崗,正好作為實驗區與生活區之間的天然隔離帶。地理、地貌、水文、地質都符合要求,但當時基礎設施、交通條件很差,所以籌建初期遇到不少困難。很長一段時間里,基建辦公室設在一個破廟里,工作人員只能分散住在附近北坊村的農民家中。
1956年,“一堆一器”及新科研基地開建,短短兩年多時間就在荒地上拔地而起,工作人員深知機會寶貴,任務緊迫,便抓緊一切時間日夜攻關,學習掌握“一堆一器”工作原理。
1958年6月10日,我國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第一次得到質子束并且到達內靶。三天后,好消息再度傳來,我國第一座重水反應堆首次達臨界。
“一堆一器”有多重要呢?它的落成,讓我國核科學的研究裝備和實驗手段大幅改善,“兩彈一艇”以及人造衛星、洲際導彈的諸多元件、材料及部件,都在此經過輻照模擬獲取關鍵數據。這些數據里,包括但不限于原子彈的裝料數據和為氫彈技術路線選擇“定向”的數據。
此外,核彈的“引信”中子源的生產也與“一堆一器”密切相關。后來的幾十年里,從引進外國技術,自行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改建,再到對外輸出技術……科研人員們在101堆和第一臺回旋加速器的基礎上不斷進步,追逐“核心”。
而這座銀灰色的華龍一號首堆,正是凝聚了我國多年核電科研、設計、制造、建設和運行經驗的大成之作。
華龍一號接續著幾代核工業人的夢想,從2015年首堆開工到2025年全球41臺機組在建在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核電崛起的傳奇。
177堆芯設計的突破,凝結著二十載攻克建模、燃料管理及在線監測技術攻關,構建起自主三代核電設計體系;為驗證非能動安全系統,科研人員耗時兩年在大山深處建造全球首個60米全尺寸試驗臺架,收集200余組數據……正是這種“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堅持,最終化為了華龍一號安全性、經濟性和可復制性的堅實保證,使之成為當前市場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電機型之一。
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唯有自主創新才能筑起“護城河”。華龍一號總設計師邢繼曾說:“在國家需要核能技術的時候,如果沒有自主的核能技術,我們就無法面對今天嚴峻的挑戰?!?
核工業人沒有停下腳步,高溫氣冷堆、快堆等四代核電技術接連突破,可控核聚變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核能綜合利用已拓展至供熱、制氫等多個領域,為能源轉型注入新動能。
至此,中國核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完成了從技術“學徒”到行業“領跑者”的華麗蛻變。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