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25
一名部隊聯絡員伏在簡陋的電臺前,用顫抖的手指撥動開關,傾聽低沉的電波嘶鳴聲。簡陋的土坯房微微搖曳,窗外是敵機盤旋的轟鳴。

那時的“設備”是手工打造的——天線纏繞著鐵絲,干電池是稀缺資源要靠繳獲,平時只能靠充電機,甚至手搖發電機來維持,一次成功接通敵后情報,往往要耗盡整天整夜的精力。聯絡員的名字早已被歲月抹去,但他在硝煙中跋涉、在戰火中堅持的身影,是那個時代最動人的符號。

2023年9月23日杭州第19屆亞運會場館,移動人在進行賽前場館信號測試2023年9月,杭州亞運會七人制橄欖球賽的場館內,中國移動工作人員正操作著電腦,檢查各項數據狀況。屏幕上的信號波形圖在毫秒間跳動,地下光纖如脈絡般延伸。
這里沒有硝煙,卻有另一場無聲的較量——信號測試員的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確保每秒數據的精準傳輸,技術團隊在后臺搭建的云平臺,讓賽時的每一秒畫面都能實時傳向全網觀眾。
老照片里的電波,是用人力和血汗編織的;新照片中的信號,是用代碼和芯片書寫的。從晉察冀的土坯房到杭州體育館,從“手搖電臺”到“智能云網”,中國通信技術的迭代從未停歇。當年的聯絡員或許想象不到,他們的算盤會演變成如今的超級計算機,當年的簡陋天線會升格為如今的光纖網絡,正如一位工程師所說:“我們不是在重復歷史,而是在書寫新的篇章?!?/p>
烽火連天中的電波,是信念的延伸;數字洪流中的信號,是時代的脈搏。技術在飛躍,這份跨越時空的愛國情懷從未改變,“紅色通信的初心和使命”在時代更序中生生不息。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