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小新 發布時間:2025-08-28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的槍聲碾碎北平的黎明,無數中華兒女挺身而出,用血肉之軀筑起長城??箲饡r期,我國的農業產值及工業產值急劇下滑,在日軍的分割包圍中,前線戰士們缺槍缺彈、缺吃缺穿、缺衣缺藥。

在華潤歷史文化展廳里有一件粗布馬甲,它屬于華潤的創始人——楊廉安。在抗日局勢最緊迫的時刻,他完成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壯舉。
“小商鋪”背后的“大買賣”
1938年夏,陜北延安,一名年輕的中央黨校教員被叫進了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部長陳云居住的窯洞。一番長談之后,他脫下軍裝,離開延安,背負著一項特殊任務,向著2000多公里外的香港出發。在那不久,香港干諾道馮氏大廈,一間名為“聯和行”的小商鋪悄然亮燈。在這家經營南北貨的鋪子里,老板楊廉安——那位從延安出發的年輕教員,和記賬伙計正在忙碌,距離聯和行500米的皇后大道上,就是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

秦邦禮,化名楊廉安,又名楊琳,“聯和行”創始人
聯和行公開的業務是經營南北雜貨,實質上是秘密采購抗戰前線急缺的物資。從西藥到醫療設備、從電子管到X光機、從鞋襪到軍毯,前線需要什么,聯和行就經營什么。楊廉安通過一次次貿易往來,入股了香港新亞藥廠,又與燦華公司、怡和洋行等商行做生意交朋友,為前線采購大量物資。聯和行還配合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與宋慶齡領導的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和海外開展大規模的抗日募捐活動。募集到的物資和金錢,由聯和行統一保管,并秘密運送至前線,為浴血奮戰的八路軍和新四軍提供有力支持。從海外輾轉運來的子彈、炮彈、藥品、石油、棉布、汽車、通訊設備……被聯和行仔細包裹捆扎,穿越烽火,送抵前線。
因抗戰搶修出來的著名的滇緬公路,自打誕生就是中國抗戰者的血淚之路,這條唯一的對外通道,穿越了6條大江、3座大山,綿延1147.4公里。在日本空軍的持續轟炸中,維護公路的3000多名養護工中,三分之一永遠留在了這片異國的土地上。但就是這條路,楊廉安帶領著聯和行的車隊走了整整兩年,先后把30多輛滿載物資的卡車送往了昆明,送往了延安。
據不完全統計,從1938年夏到1941年秋,通過聯和行運往內地抗日前線的物資包括醫藥器械120多噸,捐款500萬美元,護送的愛國華僑及港澳臺同胞超過1000人。
穿著布馬甲,他成為“行走的保險箱”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軍向香港發起了猛烈進攻。短短數日,英軍投降,香港淪陷。當時,包括宋慶齡、何香凝、柳亞子、鄒韜奮、梁漱溟等人在內的數百名知名文化人士和民主人士尚在香港開展抗日救亡工作。
聯和行接到任務,全力保障“港九大營救”的進行。東江縱隊等游擊隊規劃疏散路線并進行護送,聯和行作為掩護力量,為撤退人員提供資金和臨時庇護,避免身份暴露風險。香港淪陷后,為前線抗戰籌集資金的聯和行與中央失去了聯系。
楊廉安,作出了一個常人難以想象的決定。他縫制了一件特殊的馬甲,將所有的錢卷成小卷,塞進夾層中的口袋,然后穿上襯衣和外套,帶著“保盟”存在聯和行內的資金和黨的經費,一路撤退到廣州。他脫下掩護身份的西裝,將數額龐大的現金縫進貼身的衣衫,以“難民”的裝束,融進了徒步向西的逃難人群。他穿過了日軍侵占的廣州,穿過戰火硝煙中的南寧;他穿過了緊張備戰的桂林,穿過山路蜿蜒的整個貴州;他跨過珠江、西江、長江,翻越南嶺、武陵山、大婁山;他喬裝成難民、和尚、乞丐,從初春走到深秋,六個月時光,八千里山川,他最終走進了重慶,將從香港帶出來的資金分文不少地交給了組織。
當所有人以為楊廉安會停留休整的時候,放下資金的他,匆匆轉身,再一次走進了紛飛的戰火。1943年開始,他輾轉桂林、平樂、昭平、八步、梧州,以商人身份積蓄著力量。
1946年,已經離開香港整整4年多的楊廉安化名楊琳,帶著組織新的指示,帶著抗戰期間在兩廣地區經商所得的資金,重回香港,一段新的征程就此開始。今天,聯和行已然成長為擁有多元產業的“華潤”。

位于深圳灣畔的中國華潤大廈
曾經在槍林彈雨中無比稀缺的物資,如今已成為貨架上觸手可及的小確幸。當年冒著生命危險輸送的石油,化作了萬家燈火里的燃氣;曾輾轉傳遞的通訊電臺,成了微電子產線上跳動的 “芯” 科技與生活中流淌的電流;那些跨越烽火的醫療器械,已升級為智慧醫院、先進實驗室里的高性能設備……
昔日烽火中的破敗戰墟,如今已是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的繁華都市。而那顆紅色火種,始終鐫刻在華潤的基因里、流淌在血脈中。華潤深深銘記著以身許國的奉獻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篤定前行的堅守精神、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在中華大地上,它將多元產業化作雨露,滋潤每一寸土地;以實干書寫美好生活的嶄新篇章,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