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15
2025年是“兩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中國建筑堅定走出了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不斷提升綠水青山“顏值”、挖掘金山銀山“價值”,讓綠水青山成就金山銀山、金山銀山永葆綠水青山。
中國建筑旗下中建一局從烏梁素海提出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為核心,到阿拉善以EPC模式打造“科技治沙+產業治沙”創新樣本,不斷探尋系統化、生態化修復路徑,通過創新治理模式、科技賦能生態、產業融合發展,讓“塞外明珠”重煥生機,讓荒漠沙海再現綠洲。
烏梁素海系統治理重煥“塞外明珠”光彩
烏梁素海,這顆位于黃河“幾字彎”頂部的“塞外明珠”,是中國第八大淡水湖和黃河流域最大濕地,承擔著調節水量、凈化水質、防凌防汛的重任,更是北方生態安全的關鍵屏障。然而,20世紀90年代后,自然補給減少與工農業污染導致湖區面積銳減,水質惡化為劣Ⅴ類,2008年爆發的黃藻災害覆蓋湖面達8萬余畝。周邊居民劉秀珍回憶道:“湖水是褐色的,味道刺鼻,我只想搬走?!?/p>
2019年,烏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工程啟動。項目將1.47萬平方公里流域內的沙漠、礦山、農田、濕地等要素統一納入治理方案,創新提出“4233”生態修復治理模式,以生態空間完整性為視角,從單純“治理湖泊”轉向系統“治理流域”;以生態要素有機聯系為出發點,尋找一體化解決方案;以踐行“兩山”理念為根本遵循,構建“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的綠色發展模式,推動流域高質量發展。

科技利劍是斬棘拓荒的關鍵。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用于大面域荒漠化治理的新裝備、用于礦山水土流失防治與植被復綠的新產品、用于林草修復智慧化管護的新技術,解決了烏蘭布和沙漠、烏拉山、阿拉奔草原等流域生態脆弱區大面域生態修復沙丘難固、客土難留、植被難復、樹木難護等關鍵問題。214項知識產權成果、3項國際先進技術,讓中國方案入選聯合國《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
五年攻堅,荒沙退卻,明珠重光。水質總體穩定在Ⅴ類,局部優于Ⅴ類。截至目前烏梁素海水質核心指標氨氮、磷分別大幅下降60%、70%,高倍顯微鏡下重現多種清水生物,鳥類從200余只增至265種600萬只,疣鼻天鵝種群增長近5倍;沙漠治理4.8萬畝,種植梭梭1500萬株,嚴重沙化比例下降1.9%,年固沙量達到300.59萬噸。
阿拉善烏梁素海經驗的“荒漠升級版”
當烏梁素海重現“落霞與孤鶩齊飛”的盛景,中建一局的目光轉向了400公里外的阿拉善盟。同處北方防沙帶,阿拉善面臨更嚴酷的考驗:年均降水量不足烏梁素海三分之一,流動沙丘占比更高,沙塵直逼京津冀。兩個項目雖處不同的生態系統,但烏梁素海項目中積累的系統治理思維正跨越地域界限,在阿拉善荒漠治理項目中全面升級,綻放出新的生態活力。

項目引入經烏梁素海項目驗證過的無人機飛播集群系統,針對高風速環境優化丸化種粒技術,成活率提高了30%;對輕型壓草覆沙機械進行迭代升級,顯著增強其爬坡能力;應用生態修復遙感評價體系,定量化評價區域生態修復效果,確保治理效果可持續。
項目通過天然林保護與營造林、退化草原修復、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設施建設等多項措施,結合騰格里沙漠片區、烏蘭布和沙漠片區、巴丹吉林沙漠東南緣沙丘擴張區、巴丹吉林沙漠東緣帶狀流沙區、雅布賴山片區、額濟納河片區等六大片區綜合治理,構建阿拉善荒漠綜合治理新框架;鋪設草方格沙障“阻沙入河”“阻沙上路”,減少年泥沙入黃量的同時,顯著提升阿拉善荒漠生態系統功能;實施人工種草和退化林修復,提高阿拉善全域森林覆蓋率和荒漠草地覆蓋度。
項目團隊多措并舉,與阿拉善盟林草局共同探索形成了“人退綠進、造養結合,科學創新、因癥施策,以治為用、以用促治,政府引領、社會參與,持之以恒、矢志不渝”的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通過以工代賑的形式,吸納牧民參與工程固沙與項目管護,提高人均收入;同時,項目的實施可使旅游業每年新增旅游人口及旅游收入。
久久為功萬里北疆展新卷
從黃河濕地的碧波重生到荒漠戈壁的綠意漸顯,中國建筑以系統治理思維破解生態難題,為生態脆弱地區踐行“兩山”理念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其核心在于把握“系統治理、科技賦能、民生導向、長效機制”四大關鍵。

打破“九龍治水”格局,將沙漠、礦山、林草、湖水視為有機整體,以“修山—保水—擴林—護草—調田—治湖—固沙”全鏈條治理形成閉環。如沙漠治理遏制沙化源頭,礦山修復減少水土流失,林草種植增強水源涵養,最終實現流域生態要素協同修復,印證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科學內涵。
以科技創新助力高質量修復,通過22項發明專利、48項實用新型專利和12項軟件著作權破解技術難題。輕型壓草覆沙機械、復合種子膠囊等創新產品提高苗木成活率;基于多源遙感的生態評價系統實現修復效果動態監測,彌補行業標準空白。3項自主研發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生態修復提供硬核支撐。

通過產業融合讓農牧民從生態保護中獲益,沙漠種植、林草管護、蘆葦加工等產業創造就業崗位,技術培訓提升群眾增收能力。在烏梁素海,萬畝“扶貧示范林”帶動1200名村民掌握治沙技術,3.7萬人增收致富。這種“生態治理+生態產業”的綠色發展模式,使生態保護成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為生態治理注入持久動力。
創新“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移交”模式。政府主導統籌協調,科研機構提供技術支撐,企業負責工程實施,形成“政府+企業+科研+群眾”多方參與的治理格局。烏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治理工程獲評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先進典型案例,為同類工程提供示范?! ?/p>
生態治理不是簡單的“修復工程”,而是系統性的“生態革命”,需要理念革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的多輪驅動。未來,中國建筑將持續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新路,不斷完善長效治理機制,讓更多區域生態煥發光彩,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遍布大江南北。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