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7-25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國資央企在科技創新中的戰略作用,要求注重發揮企業“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中央企業要勇挑重擔、敢打頭陣,當好原創技術的“策源地”、現代產業鏈的“鏈長”。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強調,國資央企要錨定科技自立自強目標,以“四個強化”推動科技創新實現新突破——強化戰略引領,把科技創新擺在企業發展的核心位置;強化體系建設,構建全鏈條創新生態;強化協同攻關,凝聚創新合力;強化機制保障,激發創新活力。7月16日至17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深化落實習近平總書記“2·26”重要批示和“11·6”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研討國資央企重點工作,推動國資央企心懷“國之大者”、勇擔職責使命,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以高質量科技供給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源頭活水”。這既是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戰略部署,也是針對中央企業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組成部分的使命動員。對中央企業而言,既是責無旁貸的歷史擔當,更是保障國家戰略安全、引領產業轉型升級、贏得未來競爭優勢的制勝關鍵。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支撐當前、引領未來”作用持續增強。在全鏈條創新布局推動下,一批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原創性引領性技術獲得重要進展,以科技創新支撐傳統產業煥新、引領新興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凸顯,其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在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以及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等方面,切實走在前列、作出表率。
中央企業始終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加快推進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讓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持續提升。中央企業著力強化科技創新全過程管理,成鏈條、體系化向前推進,系統性支撐作用充分彰顯。要素投入持續強化。在效益承壓背景下,研發經費投入保持穩定,研發投入強度與去年同期持平;通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大規模集訓、加快推進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等工作,創新人才支撐更加有力。協同創新縱深拓展。依托中央企業創新聯合體,帶動國企民企、高校院所等各類創新主體協同攻關;主動開放市場和應用場景,所屬中試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通過組織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相關產品國產化率大幅提高;部分轉制院所加快組建共性技術研究院,強化共性技術供給能力,進一步釋放創新協同效能。關鍵領域攻堅突破。以中國石油“長龍號”智能鉆井系統打破國外壟斷、中國海油“深海一號”二期工程竣工投產、國家電投“國和一號”示范工程1號機組正式投運等為代表,一批關鍵領域技術攻堅取得突破性進展,彰顯中央企業“大國重器”的責任擔當。
與此同時,中央企業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在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培育上協同發力,讓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中央企業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機。深入實施“人工智能+”專項行動,持續推動綠色低碳轉型,賦能傳統產業升級。例如,中核集團聯合華為開發ERP核智樞系統、中國石油發布30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國家能源集團建成千億級發電行業大模型“擎源”等;國家電網推動中國綠證得到國際綠色電力消費倡議組織(RE100)無條件認可,中國建材新型低碳水泥實現碳減排達30%,中國資環集團加快建設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示范基地。引領新興產業快速發展。扎實推進清單化落實央企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啟航行動重點任務,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持續增長,形成強勁增長動能。例如,中國星網支撐完成全球首例5G衛星直連智能手機的視頻通話、中國商飛實現國產客機出海新突破、中國一汽、東風公司、長安汽車等新能源汽車合計銷量持續增加等,充分彰顯科技創新對新興產業的孵化與引領作用。
本次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既總結上半年成績,也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即圍繞“供給提檔、轉化提速、產業提質、改革提效”四方面下更大功夫,加快實現從大量投入生產要素的“汗水型增長”向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智慧型增長”轉變。這為中央企業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指明了方向,助力其在保障國家核心利益、服務國家戰略全局中精準定位、精準施策。
“供給提檔”要求中央企業以提升原創性引領性技術供給能力為核心,優化科研組織、深化產學研融合、突破關鍵技術,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源頭活水”。精準優化科研組織,要加快構建更加符合科技工作規律的科研管理機制,完善技術、產業、市場等部門共同參與的決策機制。針對不同領域技術特點分類施策,例如對傳統油氣資源開采、CCUS規?;瘧玫燃夹g路線明確的漸變型創新,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銜接國家科技規劃,保持高強度投入;對于前沿材料、新型儲能技術等技術路線不明確的突變型創新,以市場為導向探索多路線研發,從源頭和底層突破解決技術瓶頸。持續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要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和全國重點實驗室,打造一批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組建一批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推動多創新主體產學研合作。加快打造創新聯合體升級版,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完善“要素共投、成果共享、風險共擔”機制,推動與民營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關鍵領域開展大協作、大聯合、大攻關,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加快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要聚焦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問題,集中攻克油氣勘探開發、先進核電、儲能材料、智能電網等瓶頸技術,深度參與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及重點產業鏈行動計劃。推進國家重要工程在能源領域的實施,成體系突破“破卡減壓”任務;加快建設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技術策源地,攻克非對稱原創技術和根技術,筑牢能源產業根基。
“轉化提速”要求中央企業著力打通“從實驗室到市場”通道,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需強化中試驗證、拓展應用場景、完善支撐體系,推動科技成果高效轉化。強化中試驗證與場景牽引,要加快布局一批重點領域專業化中試驗證平臺,對外開放提供標準化服務,加速科技成果從“1到100”的放大驗證。依托應用場景優勢,發揮中央企業產業鏈牽引帶動作用,實施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成體系推動自主攻關技術和產品“國貨國用”,在規模化應用中迭代升級。完善成果轉化支撐體系,要采取創業投資、股權融資等方式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培育一批科技服務型企業,打造專業化、市場化、平臺化技術轉移服務機構,提供全鏈條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推動行業新標準制定、應用體系兼容,探索“一地認證、全國通用”認證模式等。
“產業提質”要求中央企業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驅動力,賦能傳統產業,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發展,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雙輪驅動升級產業位勢,一方面要推動傳統能源產業“向新圖強”,深化“人工智能+”專項行動,落實重點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另一方面要推動新興產業“以新求進”,加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領域投資力度,夯實芯片制造、生物、工業軟件等領域托底保障能力,超前謀劃人形機器人、海洋能等新領域新方向。營造互利共贏產業生態,要聚焦主責主業、聚焦優勢賽道,堅定走差異化發展路線;中央企業要樹立高目標追求,參考優秀企業產業鏈組織模式,打造“賦能型企業”,開放市場、營造共生共榮良好生態。
“改革提效”需要中央企業以機制創新激活科技創新動能,釋放制度紅利,營造創新沃土。完善科技治理體系,要在集團層面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與戰略謀劃,探索符合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組織體系和管理模式,提升對前沿技術的跟蹤判斷能力和市場感知能力。賦予重大科技項目負責人更大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使用權和團隊組建權,試點科研項目“揭榜掛帥”、“賽馬”等競爭性機制,讓能者脫穎而出。優化要素配置機制,要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領域聚集,支持重點領域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精準并購科技企業,強化技術協同與資源整合。優化研發投入結構,加大對基礎前沿、關鍵共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創新的長期穩定支持。強化激勵約束機制,要以提升新質生產力發展效能為導向,推動各級企業負責人增強洞察力、創新力、執行力,善于把市場變化的不確定性轉變為市場實現的確定性。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等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激發科研人員創新內生動力。建立審慎包容的科技創新容錯糾錯機制,明確勤勉盡責前提下的免責情形,讓“創新沒有錯誤、研發不談失敗”的氛圍在企業蔚然成風。
征途漫漫,唯有奮斗。中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國家隊和主力軍,必須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只爭朝夕的緊迫感,勇擔主體重任,聚焦核心領域,突破關鍵瓶頸,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在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中奮楫爭先,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貢獻國資央企磅礴力量!(中國石油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執行董事、黨委書記 錢興坤)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