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5-07-25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作出系統部署安排。國資央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統籌推進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錨定新質生產力這一重塑未來競爭格局的關鍵抓手,以“快”破局促傳統產業轉型、以“精”布局謀新興產業提質、以“融”塑鏈強產業鏈供應鏈根基、以“合”賦能育良好產業生態、以“責”鑄魂顯國資央企擔當,著力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奮發進取開新局。
一、以“快”破局,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速
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重要支撐,傳統產業改造升級,也能發展新質生產力。國資央企堅持“數智”與“綠色”雙輪驅動戰略,推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不斷煥發新機。今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深化部署“人工智能+”專項行動,指導中央企業立足服務國家戰略,緊盯前沿發展態勢,充分發揮需求規模大、產業配套全、應用場景多的優勢,加快用人工智能推動傳統產業高質量發展,已在工業制造、能源電力、智能網聯汽車等重點行業、超800個場景布局應用人工智能。中核集團聯合華為開發ERP核智樞系統,國家能源集團自主研發全球首個千億級發電行業大模型“擎源”,中國寶武AI“煉鋼”、冶金地質總局AI“找礦”、中國石化AI“探油”,傳統產業正運用AI技術讓生產更高效、管理更安全?!耙黄笠徊摺敝贫ㄍ晟铺歼_峰行動方案,廣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示范應用,中央企業兩批共計56個項目入選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工程,涵蓋先進電網和儲能、綠氫減碳、交通建筑等重點產業領域,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
隨著人形機器人迎來“量產元年”,量子計算逼近產業化“臨界點”,材料革命加快突破極限環境,低空經濟不斷開辟“空中新藍?!保幌盗屑夹g突破推動生產力不斷向更高級、更先進的質態演進,新的產業機會正在加速涌現,傳統產業邊界正在發生快速變化。下一步,中央企業將牢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著力提速傳統產業向新圖強。持續深化“人工智能+”專項行動,以制造業為重點、以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抓手,大力實施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行動計劃。聚焦數字化綠色化升級和本質安全提升,加快推進老舊裝置更新改造,推進綠色轉型和資源節約循環利用,加快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
二、以“精”提質,新興產業煥新領航提質
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培育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主陣地。今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積極推動中央企業在產業煥新上再加力,央企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啟航行動重點任務得到清單化落實,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一季度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6%。按照“新賽道、新技術、新平臺、新機制”標準,通過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累計成立未來產業相關企業79家,加快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中國誠通管理基金一季度累計投向戰新產業占總投資比重為71%,中國國新戰新投資占比近80%,國投系基金累計投資1175個項目,助力296家企業上市,其中科創板143家。
2024年,我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新”經濟增加值超24萬億元,占GDP比重超18%,高于房地產建筑等傳統支柱型行業5個百分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效顯著。下一步,中央企業將著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以“精”提質,進一步提升新興產業布局的精準性,實現高質量發展。持續加大新興產業領域投資,更加注重投前評估和投后評價,以高質量投資引領高價值增長。持續依托中央企業產業煥新行動、未來啟航行動等,推動航空航天、軌道交通等優勢領域集群式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盡快形成優勢,夯實芯片制造、生物、工業軟件等領域托底保障能力,超前謀劃人形機器人、海洋能等新領域新方向,精準布局流媒體、云服務、半導體等時代感更強、成長性更好的新領域,以精準賽道布局彰顯戰略縱深,在新興產業打造比較優勢。
三、以“融”塑鏈,產業鏈供應鏈韌性提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國資央企統籌發展和安全,系統謀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發展路徑,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完整性、安全性和先進性,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今年以來,國務院國資委持續推動產業鏈供應鏈融通發展,高效推進供需對接,帶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21家中央企業牽頭建設的24個創新聯合體有序運營,86家中央企業帶動800余家國企民企、高校院所推進1000多個項目,190項成果實現應用推廣。加快推進關鍵技術突破,提高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東方電氣、南方電網、中國寶武、兵器工業集團等在重型燃氣輪機、高壓電纜材料、硅鋼技術等領域實現關鍵核心技術突破。高端有色金屬材料創新聯合體成功突破C919大飛機鋁合金殘余應力控制等8項共性技術。
隨著國際分工日益深化,各國經濟聯系愈發緊密,全球產業鏈也在不斷拓展和延伸。各國政府和企業愈發重視提升產業鏈和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同時積極推動產業鏈本地化、區域化和多元化布局,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格局正經歷深刻調整和重構。下一步,中央企業將著力發揮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優勢,著眼產業鏈供應鏈整體突破和提升,以“融”塑鏈,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持續深化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發揮中央企業產業鏈條長、帶動作用強的優勢,帶動上中下游、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切實發揮中央企業鏈長和應用場景雙牽引作用,著眼于“從100到N”的產業化,實施好科技成果拓展工程,成體系推動自主攻關技術和產品“國貨國用”,促使其在規?;瘧弥胁粩嗟蜕?。創新產業鏈供應鏈組織方式和發展模式,參考蘋果、華為等優秀企業經驗做法,著力打造“賦能型企業”,主動與鏈上伙伴合作開發,實現共贏共生共榮。
四、以“合”賦能,產業生態涵養培育提效
產業生態是產業升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核心在于暢通產業循環,共榮共生,互利共贏。今年以來,國資央企持續提升國有資本配置效率,專業化整合取得積極成效。中國資環集團、中國數聯物流加快展業,華潤集團完成對康佳集團的并入。健全產學研成果對接和產業化機制,積極推進首臺(套)、首批次、首版次首試首用,主動開放市場和應用場景,中央企業所屬190個中試平臺提供專業化服務426項。中國電信研究院牽頭建設的云網融合大科創裝置推動5G容災解決方案、網絡大模型AI助手等20余項中試驗證成果面向全國推廣。中廣核技功能涂層電子束固化中試線推動行業材料性能升級與工藝革新。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加快形成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對產業生態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中央企業將以“合”賦能,構建競合并存、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涵養產業生態蓄勢發展。優化要素配置機制,深化郵輪運營、動力電池、北斗導航、光刻膠等領域整合,促進先進生產要素向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方向集聚。加快中試驗證和應用迭代,著眼于“從1到100”的成果轉化,持續加大中央企業中試驗證平臺對外開放力度,在重點領域、新興產業布局建設一批有較強行業帶動力的中試驗證平臺,提供更多專業化、精細化和標準化服務。帶頭堅決抵制內卷競爭,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自身有優勢、增長潛力大的領域,堅定走差異化發展路線,堅決杜絕惡意比價、互黑拉踩,依靠自身產業地位、產品質量等,引導行業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
五、以“責”鑄魂,戰略使命履行擔當篤行
國資央企積極履行經濟責任、政治責任、社會責任,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中積極有為,彰顯責任擔當。深入開展“國聘”行動,扎實開展援疆援藏援青援贛工作,開展“央企消費幫扶興農周”活動,踐行社會責任。深入落實區域重大發展戰略,國家電網、南方電網聯合推進跨經營區直流工程建設,中國華能、中國礦產、中國中化等企業總部、超過360戶央企分支機構加快落戶雄安。高質量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南方電網參投的烏茲別克斯坦巴什和贊克爾迪風電項目投產,中國鐵建、中交集團參建中吉烏鐵路開工,中國五礦、中國有色集團收購巴西重點礦產項目,戰略通道掌控能力和資源獲取能力得到增強。
當下,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面臨多重挑戰,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沖突、非傳統安全挑戰等外部沖擊加劇,需求擴張的內生動力仍然不強。但放眼大局大勢,我國制度優勢突出,坐擁超大規模市場、完備產業體系和豐富的人力人才資源,隨著宏觀政策持續發力和前期功能性、制度性、結構性改革舉措的落地落實,經濟勢能加速釋放,發展向新向好。下一步,中央企業既要正視困難壓力,更要保持戰略定力,著眼于更好發揮核心功能,以“責”鑄魂,篤行使命,服務大局,積極踐行央企社會責任,服務和保障民生。堅持全國一盤棋,圍繞落實區域重大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和主體功能區戰略,優化產業資源的空間配置和高效集聚,有序推進產能轉移和梯度調整,與地方共建產業轉移“攔水壩”和承接產業多層級的“蓄水池”,布局一批重大項目,分區域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堅定不移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統籌深化“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兼顧重大標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鞏固傳統領域合作并穩步拓展新興領域合作。(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徐磊 袁雪)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