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25-07-25
2025年7月16日至17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重要批示和重要指示精神,集中研討國資央企重點工作,確保完成好全年各項目標任務,加快實現高質量發展。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出席研討班并講話強調,要堅持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塑未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努力開啟“第二增長曲線”,加快實現從大量投入生產要素的“汗水型增長”向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力的“智慧型增長”轉變。
一、我國科技創新的頂層設計加快完善
(一)支持科技創新政策供給持續加力
科技創新大會戰略錨定作用持續強化,國家層面通過高頻次、高規格會議構建完整政策傳導體系。2024年11月的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大會確立了“強化央企科技創新使命擔當”核心綱領,首次將“健全‘揭榜掛帥’機制”寫入政策文本。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耐心資本”的培育,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科技創新領域,構建“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并以金融工具創新(如創投基金差異化考核)和場景開放(如AI+專項行動)為核心抓手。除此之外,國常會政策工具箱也逐步迭代升級。2025年3月國常會專項部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求研究開發機構向企業轉移成果享受所得稅減免,同步建立“中試驗證平臺—技術交易市場”雙樞紐體系。2024年9月國常會提出完善國有資本“考核、容錯、退出”機制,允許創投基金存續期延長至15年,進一步強化了創新容錯與長期資本支持。
(二)不斷強化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企業是科技和產業結合的重要力量,是促進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重要主體。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機制,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仡櫄v史,2016年8月“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明確指出發揮“企業在聯合體中主導作用”。2018年1月國常會首創“政府引導+稅收杠桿”雙驅動模式,允許企業基礎研究支出稅前全額扣除并加計扣除,2023年10月進一步將扣除范圍擴大至科研機構聯合資助項目,激發社會力量投入原始創新。2024年3月國常會提出“有實力企業牽頭重大攻關任務”,推動中央企業在24個創新聯合體中承擔90%的經費統籌與知識產權分配權。
(三)國務院國資委堅持“應給盡給、能給盡給”政策導向
一是全力支撐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2023年修訂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辦法》更加突出科技創新考核導向,明確將研發費用增量視同利潤加回,科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給予加分獎勵,并連續兩年發布科技創新優秀企業榜單。2023年“科技創新24條”建立政策“特區”,科研人員薪酬不設上限,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提升,建立“科研過程合規免責”制度,對探索性創新失敗免予追責,賦予科研單位技術路線決策自主權。2024年3月國資委科技創新工作要點明確將“新質生產力”建設作為核心任務,要求通過創新體制機制、組織架構和管理模式,推動技術革命性突破與產業深度轉型。資源保障層面,2024年國有資本經營預算83%投向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領域,創投基金存續期延長至15年,適應研發長周期特點。
二是構建“國家任務-產業協同-企業自主”聯動攻關體系。中央企業牽頭承擔可控核聚變、6G網絡架構等3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深度參與19項國家級攻關任務;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關鍵領域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由86家中央企業聯動800余家高校院所及產業鏈企業推進千余項目,實現190項技術轉化。政策主線已從單一激勵轉向“戰略錨定—機制松綁—生態構建”的系統性制度供給,2025年進一步聚焦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加速技術攻關到產業落地的閉環運行。
三是創新場景,協同推動專項取得突破性進展。2024年推出“AI+”專項行動,開放高價值場景,首批50項科技成果應用拓展工程覆蓋深地科探、新能源等領域。與此同時,多部委聯合形成完整支撐體系。2018年科技部與國資委聯合發文,推動中央企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如“科技創新2030”項目),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全面落實。2025年七部門聯合推出科技金融政策,擴大科技再貸款、擔保工具覆蓋面。
二、中央企業科技創新效能的結構性躍升與產業重構
(一)近三年研發投入量質雙升
一是中央企業研發投入總量持續增長,投入強度高于全國。2022—2024年研發經費連續三年突破萬億元,2023年達1.06萬億元,占全國研發投入總量三分之一。2024年研發強度(研發經費/增加值)升至10.2%,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79%)。
二是中央企業支撐前沿領域重大技術攻關與突破。建成量子信息、類腦智能等52個原創技術策源地,實現深地塔科1井萬米鉆探、南極秦嶺站極地科考等重大工程裝備自主研發。研發效能指標同步優化,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中,中央企業共獲得技術發明獎和科學進步獎108項,占同類獎項授獎總數54%,全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均由中央企業獲得。
(二)推動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一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煥發新動能。2024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規模達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占總投資比重歷史性突破40%;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營業收入突破11萬億元,占中央企業總收入近30%。實施老舊設備更新、數字化綠色化改造投資超8000億元。
二是協同創新作用有效發揮。86家中央企業牽頭組建24個創新聯合體,主導90%的經費統籌與知識產權分配,在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等領域攻克190項“卡脖子”技術。2024年中央企業創投基金76%投向AI算力、新能源、電子信息領域,認繳規模529億元,帶動800余家產業鏈企業協同創新。
三是中央企業超前布局未來產業。按照“新賽道、新技術、新平臺、新機制”標準,通過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累計成立未來產業相關企業79家。在算力路由器、新一代核聚變裝置等領域取得全球首發性突破,形成技術儲備與產業孵化并重的發展范式。打通“高研發投入—策源地建設—成果轉化—產業規?;比湕l,原創技術策源地產出121項標志性成果,通過205個中試平臺加速驗證,2024年實現成果轉化合同金額758.4億元,較機制改革前增長300%,標志科技創新從政策驅動轉向能力內生驅動。
(三)加強高端科技人才的培育與引進
一是科技人才培育呈現“規模擴張與結構優化并存”特征。截至2024年底,中央企業科研人員規模達144.3萬人,三年增長5.5%,國家級研發平臺增至474個,為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前沿領域提供基礎支撐。
二是探索創新人才培養范式。通過個性化技術培訓計劃,將生產線工程師轉型為研發骨干,強化高價值專利創造,支持科研人員參與國際會議,提高核心技術自主化率,“培訓—實踐—產出”的人才效能轉化鏈條初步形成。
三是人才引進策略顯著升級。2024年35家中央企業面向全球“揭榜掛帥”,發布210項技術榜單,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2萬人,帶動產學研合作經費支出274.2億元。
三、以科技創新為驅動,挖掘可持續增長潛力
(一)供給提檔,理順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好提升原創性引領性技術供給能力
科技創新發展和產業新業態的涌現背后是運轉良好高效體制機制的支撐。中央企業要著力打好體制機制改革的組合拳,加快營造有利于科技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靈活布局技術路線。當前技術創新范式變革加速演進,這要求中央企業更加注重創新研發模式的探索,針對新任務、新形勢構建更加契合的科技工作模式與組織形式,如引入柔性創新工作團隊等,打通多部門背景人員共同參與研討決策,對于不同技術路線的創新發展分類施策、分類推進,尤其是對于突變型、探索性技術研發,要擺脫路徑依賴,鼓勵多方向嘗試探索,開展多技術路線布局。
二是要深化產學研創新體系。企業是創新發展的主力軍,而其他各類主體在推動創新發展具有各自獨特優勢。相對而言,中央企業具有研發投入強、技術基礎好、人才儲備足等優勢,更應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注重打造升級各類主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以推動組建行業共性技術研究院等多種形式,完善要素共投、成果共享、風險共擔等利益鏈接機制,推動產學研大協作、大聯合、大攻關,充分發揮各主體優勢產出更多高質量成果。
三是要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和前沿技術突破??萍紕撔码x不開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中央企業要加強跟蹤研判,聚焦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關鍵“卡脖子”技術加大研發投入,更加突出研發任務的戰略價值,弱化數量導向,全面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要深入推進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在現有相對領先技術領域加大探索力度,力爭突破一批原創性技術,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策源地。要進一步加強以市場為導向的應用基礎研究,推動跨行業跨學科跨領域應用基礎研究合作,打牢產業大廈的技術基礎底座。
(二)轉化提速,突出科技成果轉化成效,更好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連接創新鏈與產業鏈,是科技創新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催生新產品、新產業、新動能,形成新質生產力??萍汲晒D化經歷技術研發、工程驗證和產業化商業化等眾多環節,任何一個環節不暢通都會影響落地效果。張玉卓在研討會上提出,中央企業處在產業鏈創新鏈相結合的樞紐位置,要切實搭好科技成果轉化的橋梁,著力打通科技成果轉化的堵點斷點。
一是要抓住轉化源頭。要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提高科技供給檔位,注重從源頭和底層解決問題,更多讓市場去選擇技術路線、優化要素配置,不斷增強產業需求與科技供給的契合度。
二是要提升轉化服務。要加大中央企業中試驗證平臺對外開放力度,在關鍵產業領域部署若干具有顯著示范效應的中試驗證基地,深度對接國家技術轉移體系,促進行業技術標準更新與系統互認互通,消除區域間、行業間、企業間的技術轉化障礙,持續提升專業化、精準化、規范化的服務供給水平。
三是要加強轉化應用。要切實發揮中央企業鏈長和應用場景雙牽引作用,扎實推進科技創新成果推廣應用,加快構建“三首”產品優先采購機制,推動創新成果在產業化應用中不斷迭代升級。
(三)產業提質,積極優化布局產業賽道,持續推進重點產業增效升級
產業是生產力的載體,中央企業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挖掘業務新的增長極,就要緊跟產業變革方向,積極開辟新的產業賽道。
一是要雙輪驅動提升產業位勢。傳統產業要加強科技創新賦能,積極利用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加快數智化轉型,加快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持續加大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投資力度,圍繞企業主責主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所需,統籌推進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形成有重點、有梯度的新興產業布局。
二是要超越內卷維護產業價值。內卷競爭一般表現為惡意比價、互黑互踩,以極低的利潤水平甚至虧損來達到搶占競爭對手市場份額的行為,內卷競爭形成的“劇場效應”不僅造成最終沒有贏家的局面,還嚴重損害了產業行業長期發展的基礎。究其本質,內卷競爭實際上反映出管理層對于企業發展方向缺乏戰略性規劃,以簡單粗暴方式盲目追求短期市場份額,以內卷來掩蓋管理層自身在企業發展規劃上的不作為,同時也反映了管理層的不勝任。中央企業要帶頭堅決抵制內卷競爭,根據自身主責主業和資源稟賦,確立賽道優先級,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自身有比較優勢、增長潛力大的領域,通過技術創新和品牌形象等差異化競爭策略提升企業競爭力,引導行業健康、良性、可持續發展。
三是要加強產業鏈供應鏈引領。在當前行業分工日益精細化、專業化的背景下,通過產業鏈融合發展,構建競合并存、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才是基業長青之道。中央企業要發揮自身優勢、找準自身定位,積極學習蘋果、華為等優秀企業的產業鏈組織模式,發揮好產業鏈帶動作用,自身圍繞主責主業重點攻關門檻高、難度大的產業鏈核心環節,在其他領域主動與合作伙伴開發,營造共榮共生的良好產業生態。
(四)改革提效,塑造世界一流創新生態,助推全球創新資源向中央企業聚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將“擁有強大的科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創新生態和科研環境”列為科技強國必須具備的5個基本要素之一。中央企業作為科技創新排頭兵,應當將優化創新生態作為基礎發力點,虹吸全國乃至全球創新要素向中央企業聚集。張玉卓在研討會上指出,新質生產力的競爭,表面上是科技和產業的競爭,本質上是制度和機制的競爭,中央企業要著力打好體制機制的組合拳,加快營造有利于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優化科研管理方式。要加快推進創新型組織建設,強化技術研發、產業轉化、市場應用等環節的聯動決策,構建研發投入多元化融資與長效增長機制,形成更加適應科技工作規律的科研管理機制,切實提升科技創新綜合效能。
二是要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要充分肯定企業家和科研人員在科技創新中的關鍵地位,秉持寬嚴適度的管理理念,嚴謹界定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中的責任邊界,細化容錯免責的具體條件、評判依據及復核流程,對探索性失敗保持包容態度。
三是要加快創新人才培養。要加快建設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需要的人才發展體系,著力培養急需緊缺戰略人才,深化海外引才、工程碩博士培養等專項工作,持續發力激活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 楊簫瀅 戚悅 熊洋)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