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9-12
在奔騰不息的長江之上,由烏東德、白鶴灘、溪洛渡、向家壩、三峽、葛洲壩六座電站構成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見證著中國水電事業的發展歷程。
這些大國重器的背后,有一群以匠心為魂的檢修工匠,他們如“水電醫生”,為6座水電站百余臺機組“把脈問診”,守護著大國重器的蓬勃“心跳”,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長江電力檢修廠葉祥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13年,葉祥友從三峽集團長江電力與四川大學合作開辦的“三峽班”順利畢業,入職長江電力檢修廠。初入廠的他,便展現出對檢修技術的濃厚興趣與極強的領悟能力,在師傅們的言傳身教下,他邊學習業務知識,邊鉆研技術難題,逐漸從一名“檢修小白”成長為技術尖兵。
檢修場上的“繡花功夫”
走進三峽電站機組檢修現場,葉祥友手持精密儀器,目光如炬,每一個細微的參數波動都逃不過他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里,1毫米都是“粗線條”——測量單位以道(0.01毫米)計,偏差要控制在1至2道以內。葉祥友說:“大國重器容不得絲毫馬虎,成敗都在每一道細節里?!?/p>
葉祥友在葛洲壩檢修現場檢查風閘
要練就這“繡花功夫”,靠的是遠超常人的辛苦付出。2021年,“哈電杯”全國大型水電機組檢修職業技能競賽現場,葉祥友的十指在裝配部件上翻飛,磨削、測量、調整一氣呵成。當裁判宣布“裝配精度高于0.02毫米標準”時,那雙布滿老繭的手仍在無意識地模擬操作動作——這是每天重復上千次練習形成的肌肉記憶。正是這雙“機械手”,以全場最小的配合間隙和錯位,獲得了實操項目第一名,將抗磨板裝配精度提高到標準要求的5倍以上,斬獲團體和個人“雙冠軍”。
在三峽電站20號機組推力頭鏡板回裝時,葉祥友發現導流板緊固螺釘設計過短,無法起到限位作用,需要進一步檢查修復。而此時推力頭鏡板已經歸位,兩塊推力瓦只有僅僅60毫米不到的間距,連成年人的手掌都無法橫向伸入,更別說使用工具進行操作,當下不具備正常的檢修條件。
“就像給病人做心臟搭橋,差之毫厘就會功虧一簣。”葉祥友回憶道。面對這一棘手問題,他設計制作出類似醫療鑷子的拆卸螺栓工具——在彎頭尖嘴鉗上焊接兩塊小金屬板,配合內窺鏡實現“盲操”。工具做好了,但“手術”過程仍然面臨挑戰:在取螺栓的過程中,葉祥友全身躺入油槽中,為防止劃傷鏡板,他整個身體繃得筆直,手和身體都不敢有絲毫抖動。3小時緊張作業后,螺釘成功取出,他的雙手卻因長時間緊繃而不停顫抖。
12年來,他參與完成葛洲壩、三峽、向家壩、溪洛渡4座水電站水輪發電機組檢修20臺次,修后機組一次啟動成功率100%,為機組安全穩定運行及電網電力可靠供應提供了堅實保障。
給傳統工藝裝上“智能芯”
在葉祥友創新工作室,陳列著一臺形似機械臂的銀灰色裝置——數顯式空氣間隙測量儀。這一裝置,取代了傳統的手工測量方式?!耙郧耙E著身子在狹小磁極上方騰挪作業,現在用新裝置測量,能實時讀取數據。”葉祥友向同事們演示時說道。

葉祥友在檢修現場使用空氣間隙測量裝置測量檢修數據
這項創新源于葉祥友在檢修現場的“頓悟”。他觀察到傳統塞尺測量存在掉落風險,且效率極低,便大膽引入電容式位移傳感技術。經過多次實驗驗證,該裝置將工作效率提升6倍。
目前,這項成果已成功應用于葛洲壩、三峽、向家壩、溪洛渡4座大型水電站的機組檢修,在三峽電站機組A級檢修中,該裝置的運用使機組提前2天完成交付。
葉祥友的“創新清單”上新不斷:主導研發的智能抱瓦工裝,使瓦鍵加工厚度測量精度提高3倍;研制的智能盤車系統,將現場人員從12人減少至4人,盤車時間從3小時縮短至0.5小時……
“不是我們要超越誰,是時代在催促我們創新?!?8項國家專利,皆是葉祥友帶領團隊攻堅的智慧結晶。當傳統工藝遇上“智能芯”,水電檢修正在完成從“經驗主導”到“科技賦能”的蛻變。
把“絕活”煉成“教科書”
“一花獨放不是春”,葉祥友不僅自己追求卓越,更將“獨門絕技”傾囊相授。他利用業余時間整理培訓資料,開設“青”課堂,將檢修知識點、歲修難題、新技術知識融入生動案例,手把手傳授技藝。

葉祥友現場講解檢修技術
“葉師傅的課堂,是我們的‘武功秘籍’?!彼耐降茯湴恋卣f。
“水電檢修沒有捷徑,唯有腳踏實地。”葉祥友還將嚴格的作業標準、技術規范、操作規程融入檢修現場教學,進行“現身說法”式講解,直到青年員工掌握、吃透。3名青年員工在他指導下,成長為三峽集團技術能手,1名青年員工更是在全國技能大賽中斬獲獎項。
“一個人的技術再高,也高不過一群人?!比~祥友深知,唯有薪火相傳,方能鑄就水電檢修的鋼鐵長城。
從三峽電站到金沙江峽谷,從油污斑駁的檢修一線到閃耀智慧的創新工作室,葉祥友用12年光陰,在長江的波濤間銘刻下一名勞動者的光榮印記。18項專利、100%機組啟動成功率……這一串串數字,不僅鐫刻著他追求極致的匠心,更見證了他對“大國重器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誓言。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