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9-23
機器轟鳴的車間里,發動機葉片加工設備高效運轉,身著藍色工裝的唐波步履匆匆。這些巴掌大的葉片,要承受高溫、高轉速、高應力,加工難度極大。
全國勞動模范、航發科技唐波,這位80后工匠二十年如一日在航空發動機葉片制造的方寸天地間淬煉匠心,托舉戰鷹翱翔。

初露鋒芒 立下“匠心”志
2005年,懷揣著對未來的無限憧憬,唐波踏入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葉片廠,開啟自己的職業生涯。彼時,從車床加工專業到普通銑床崗位,這個初出茅廬的機械加工“新兵”陷入迷茫。
看圖紙、調機床、磨刀具……從最基礎的操作開始學習,當他第一次跟著師傅們干出閃著金屬亮澤的葉片時,他暗下決心,干就要干好。入廠三年,憑著不服輸的學習勁,唐波加工技巧越來越嫻熟,開始嶄露頭角,逐漸成為一名技能骨干。
隨著科研型號任務的增加,分廠開始籌建數控銑加工中心生產線,葉片銑加工技術也早已從最初的簡單操作向新材料、新結構、高精度、復雜難度升級。工作好似變成了“升級打怪”,他主動請纓參與新生產線籌備建設?!八麗蹖W習,能沉下心。廠家調試新設備,他白天緊盯設備安裝,夜晚鉆研編程手冊,他用三個月時間成為我們當中首位能獨立操作多臺設備、熟練編程的人。”聊到唐波學習數控銑加工技術,身邊的同事紛紛豎起大拇指。
數控加工就像馬良的神筆,通過編程設計便能“畫物成真”。航空發動機葉片零件尺寸精度要求高、價值大,公差僅相當于頭發絲直徑的四分之一,整體盤環單件價值更是高達百萬,容不得半點差錯。
如何用數控銑刀雕刻好“大國重器”,唐波在這條路上精益求精。數控加工中,自帶編程軟件并不是萬能的,也可能會有誤差。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唐波開始自編程序、修改參數、調試機床……當自編程序驅動機床精準加工、達到最優加工數值時,他第一次領悟到,成長就是對自主創新的執著追求。
這段經歷,不僅讓唐波實現了技術上的突破,與數控銑葉片加工技術的不解之緣,更在他心中種下“成為大工匠”的種子。

技術突破 樹起新標桿
深耕葉片加工領域,唐波將“匠心”二字刻進每道工序。
在與精度的較量中,數十萬件葉片加工,99.9%的合格率,他用數據樹立起行業品質與效率的雙重標桿。
隨著科研生產任務節奏加快,除了穩定批量生產優質成熟產品外,他還多次帶領團隊攻克一個又一個新品研制難關。一次,分廠接到一新型航空發動機葉片生產任務,為突破傳統工藝效率低、成本高等難題,他大膽提出工序整合的工作思路,將幾十道工序集成到一臺數控設備上。
三個月的日夜攻關,白天測量數據,夜晚模擬加工,遇到瓶頸大家頭腦風暴、集思廣益。面對“從未有人嘗試,失敗風險巨大”的擔憂,他堅定相信:“不試,永遠沒有答案!”最終,唐波成功實現多種工序集成,生產效率提升3倍,產品質量穩定可靠。
積極參與生產線建設、生產設備改造,唐波說:“我們作為工人,在一線干活容易發現問題,我們和技術人員在一起改進,才能實現1+1>2!”
唐波堅持創新驅動發展,主持工裝改進110余項、工藝優化50余項,攻克70余個生產瓶頸,年均創造經濟效益數千萬元,成為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有限公司的創新技術標桿。

使命擔當 鑄強“中國心”
建成世界一流航空發動機集團,需要一流的產業工人隊伍。
在唐波眼里,個人創新是小項目,團隊的創新才是大項目。從一個人到一群人,他積極發揮傳幫帶作用。
在“唐波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里,他以“理論+實踐”教學法,悉心培養30名年輕人,其中多人成長為省級技術骨干、公司級技能專家,11人成為成都工匠、16人成為香城工匠。以競賽經驗反哺團隊,他帶領工作室年均開展6次超200人規模專項培訓。以技術攻關實現創新創效,他帶領的團隊完成40項技術攻關、10項革新,申報授權專利20余項,累計創造上億元經濟效益。
作為工人代表,唐波走出車間,走進高校,通過宣講展現新時代產業工人風采,點燃青年投身技能崗位的熱情。有學生問他:“現在搞智能制造,很多工作被機器人代替,工人還有價值嗎?”唐波淡然解釋:“機器是工具,人才是創新的核心。越是智能化時代,越需要懂技術、會創新的產業工人?!?/p>
從青澀學徒到中流砥柱,唐波用初心、匠心鑄造強勁“中國心”,用崗位堅守托舉戰鷹翱翔天際。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