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煤炭科工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9-09
在中國煤炭科工下屬煤科院礦用材料的生產車間里,被譽為“綠色血液”的礦用濃縮液正從生產線有序下線。
機器繁忙運作的轟鳴聲交織成一曲工業交響樂,一個身影來回奔忙,專注而堅定——他就是張德新,一位從普通技工成長為行業創新先鋒的高級技師。憑借精湛技藝與卓越貢獻,張德新榮獲2024年度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殊榮,在礦用材料研發生產領域書寫著屬于自己的奮斗傳奇。

鉆研進取,成就技術骨干
張德新生長在山東農村,從小就喜歡觀察各種農機工作,熱衷鉆研機械的構造與原理。每當看到齒輪咬合轉動,零件精密配合,他總會沉浸其中,那時的他便與“機械”結下了不解之緣。
2007年,張德新來到煤科院礦用材料車間,從一名普通工人做起,每日扎根車間,在轟鳴的機械聲中觀察設備運轉,拿著筆記本記錄每個零件的運行狀態與細微差異。遇到復雜的機械故障,他會主動放棄休息時間,翻閱大量資料,反復推敲機械原理,趴在設備旁一研究就是好幾個小時,試圖讀懂機器的“語言”。
從反應釜的溫度變化到灌裝流速的細微波動,他的筆記本上記滿了密密麻麻的數據。憑借著這股鉆研勁兒,他逐步從新手成長為車間里的技術骨干。

當時,濃縮液產品生產正處于初期,一直采用老式板框式過濾機和機械磅秤進行灌裝,受人為因素影響頻繁出現冒液問題,導致產品浪費、返工頻發。作為一個“機械迷”的張德新親自動手拆解設備,努力鉆研其原理,為灌裝泵安裝聯動繼電器,在機械磅秤上安裝感應開關。經過反復調試,終于實現當產品灌裝達到設定重量時,灌裝泵就會自動停止運行。這次改造不僅徹底解決了產品灌裝超量冒液的情況,避免了產品損失,還大幅減少了返工頻率。
一線創新,樹立行業標桿
張德新給人一種“訥于言而敏于行”的印象,其實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只是不喜歡空談,更多時候選擇只做不說。
盛夏時節,同事們咬著牙將成袋粉體料往肩上扛,盡管車間上方裝滿了風扇,但工人們的汗水仍沿著安全帽邊緣不斷滴落,浸透了工裝。這樣的場景,讓張德新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改變。
帶著這樣的信念,張德新毅然扛起責任,帶領團隊開啟了一場長達8年的“粉體料自動投料系統”技術突圍戰。在沒有先例可循的情況下,每一步都需要他們自己去摸索。研發過程中,智能拆垛、垂直輸送、管鏈投料等關鍵技術如同橫亙在面前的座座高山。無數個日夜,車間里的燈光總是亮到深夜,張德新和團隊成員們圍在設備旁,反復調試、不斷試驗。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上千次的調試,粉體料自動投料系統終于研發成功,實現了復雜形態粉體的全流程自動化,人力成本直降45%?!爱斂吹焦び褌儾辉俦缓顾?,告別粉塵環境時,所有的努力都值得了。”張德新說。他的堅持不僅改變了車間的生產方式,也為行業樹立了新的標桿。
勤學善用,節能減排降成本
經過在生產車間多年的摸爬滾打,張德新成為了油品產線副主任。作為生產一線管理者,他深知生產現場節能減排對企業降本增效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意義。針對高粘液體投料難題,他策劃改造了存儲投料一體化系統;為解決投料過程中的粉塵問題,他設計了粉塵煙氣過濾裝置;此外,他還帶領團隊改進了冷卻水熱量回收再利用系統。通過調整工藝水和冷卻水管路設計,引入板式換熱器,有效回收冷卻水余熱,并為工藝水進行預加熱,每年節省天然氣用量近25%,節約電能消耗10%,并減少冷卻用水百余噸。同事們評價他:“張工總能在看似平常的工序里找到革新突破口。”

張德新的巧思還體現在裝車效率上。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年產品發貨量從幾百噸增長到三萬多噸,傳統的吊具每次只能搬運4桶物料。面對這一困境,他從扁擔的平衡原理中獲得靈感,設計出雙吊具系統,使裝車效率翻倍;還針對25公斤塑料桶裝卸難題,設計了“機械手掌”,實現了15桶同步吊運,徹底改變了工人一桶一桶搬運的歷史,極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從普通技工到行業技能大師,張德新用堅守與智慧書寫著新時代產業工人的奮斗篇章。未來,他將繼續在平凡的崗位上,以創新為火種,照亮車間的每一個角落,為企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