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7-27
7月22日至23日,國務院國資委舉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總結上半年成績,研究部署下一階段重點工作。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張玉卓在講話中提出,要以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重要著力點,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蹄疾步穩布局新賽道、培育新動能,加快推動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一、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
科技創新是產業創新的內生動力,產業創新是科技創新價值實現的根本途徑,兩者互為牽引、互促共進。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要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引領作用,加強創新資源統籌和力量組織,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是生產力躍遷的必然選擇,是全面深化改革、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本質要求。近年來,國務院國資委部署了多項舉措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包括健全國有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組織中央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等,要求充分發揮國資央企在新型舉國體制中的支撐作用,突出國家戰略需求,優化國有資本布局,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落實國務院國資委工作要求,中央企業要堅定政治站位,立足長遠、著眼大局,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高效利用科技創新要素,扎實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更好支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
二、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力量
科技創新不斷實現突破。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有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豐碩,5G、工業互聯網等關鍵技術研發不斷加快,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2023年我國共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成交金額61476億元,增長28.6%,科技創新驅動產業發展能力持續提升。產業創新取得重要進展。傳統產業加快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未來產業有序布局,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一批重大產業創新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3年我國培育421家國家級示范工廠、萬余家省級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國家兩化融合公共服務平臺服務工業企業18.3萬家,這些企業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和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62.2%和79.6%。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13%以上,科技創新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根基。
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深刻調整,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還存在不足。一是創新資源的共享和流動不暢,限制了創新潛力的充分釋放。二是在新興產業的核心技術研發、創新能力提升以及產業鏈協同等方面存在短板,影響了新興產業的發展速度和質量。三是傳統產業轉型滯后,尤其是制造業面臨從“制造”向“智造”的轉變難題,需要注入更多創新元素。四是創新資源配置不合理、創新環境不完善,阻礙了創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三、深化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融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是落實國資國企改革發展要求,落實中央企業負責人研討班部署要求,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的關鍵。
一是扎實推動科技創新持續開源,提升高質量發展創新動能。建立健全開源組織管理機制,布局重大基礎開源項目,提升我國原始創新、基礎創新能力。強化政府對開源產業的扶持,出臺促進開源共享的政策,推動開源產業發展,鼓勵面向社會開源代碼。加強開源許可合規管理,完善開源知識產權保護,提升開源治理能力,強化國際開放合作。推動開源理念傳播,打造開源人才隊伍。
二是扎實推動新興產業持續突破,打造高質量發展創新引擎。持續擴大在5G、能源汽車等產業的先發優勢,打造新增長點,探索前沿領域,拓展新賽道。針對制約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點,凝聚政產學研力量,實施專項攻關計劃。構建新興產業集群,培育一體化生態,提升競爭力。結合區域實際,強化系統布局,形成優勢互補的差異化發展格局。強化政策引導,完善市場機制,吸引多元化投資,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提升創新能力。
三是扎實推動傳統產業持續升級,賦能高質量發展傳統支柱。提高技術研發能力,打造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產品,推動傳統產業從低端加工制造向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轉變。以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跨界融合創新和技術迭代應用。開展生產過程智能化轉型,以數字技術重塑生產方式。堅持綠色發展,兼顧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構建可持續發展的產業生態。
四是扎實推動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營造高質量發展創新環境。健全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設立產投基金,匯聚各類創新要素,促進科技與產業高效融合。發揮鏈長優勢,強化產業鏈與創新鏈雙輪驅動,實現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形成良性互動循環。構建協同創新平臺,促進信息快速流通與科技成果快速對接,形成新機制新渠道。構建科技服務體系,幫助創新成果快速轉化,實現無縫對接市場。
(作者為中國聯通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李紅五)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