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02
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一直把科技創新放在戰略高度上考慮,對科技創新傾注了極大心血,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中央企業承擔著“三個作用”的重要使命,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科技創新作用,因此必須增強創新的使命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把科技創新擺在“頭號工程”的重要位置,勇挑重擔、敢打頭陣,堅決當好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
一、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造創新“增長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關鍵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是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的,只有把關鍵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強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現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產業發展主導權。
近年來,中央企業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圍繞行業布局了一批原創技術策源地,在電網、通信、能源等領域攻克了一批重大前沿性、開創性、創新性技術,有效解決“卡脖子”問題,取得眾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引領世界科學技術發展的重大成果。但是,中央企業所處行業涉及多學科技術交叉,部分基礎材料、元器件、軟件等國產化程度還不高,存在前瞻性、顛覆性技術攻關亟待加強等問題。必須更加重視和推進原始創新與應用創新,全面攻克關鍵核心技術,促進國產化替代,把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聚焦打造原創技術策源地做好出題人、答題人和閱卷人。全面加強基礎性、緊迫性、前沿性、顛覆性技術布局和研究,提升原創技術需求牽引、源頭供給、資源配置、轉化應用能力,推動原創技術成果快速應用和迭代升級,形成涵蓋核心技術、關鍵裝備、集成應用、標準規范、試驗檢測等的自主可控技術體系,將核心科技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搶占全球科技制高點。
圍繞開辟新領域新賽道的重大前沿顛覆性技術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在持續提升基礎研究投入占比的基礎上,通過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高校以及高水平研究機構成立聯合基金、組建聯合團隊等方式,加強在基礎研究領域的內外部合作,找準從事生產活動中的科學問題,形成系統性的基礎研究規劃和項目布局,盡快實現從源頭和底層牽引原創性成果、顛覆性重大技術突破。
聚焦關鍵材料、核心元器件、基礎零部件等產業鏈關鍵領域,在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中實現更多突破。針對事關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核心技術,不僅要積極引進國內外先進科技成果和經驗,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更要以自主創新為內在驅動力,聯合行業上下游、產學研力量,集中最優秀的人才、最優質的資源進行攻關,不斷增強行業特需技術供給。
二、深化創新協同合作,鍛造創新“強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關鍵是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創新體系和機制;要加強體系建設和能力建設,完善國家創新體系,解決資源配置重復、科研力量分散、創新主體功能定位不清晰等突出問題;要探索建立高效協同的創新體系,培育產學研結合、上中下游銜接、大中小企業協同的良好創新格局。
近年來,中央企業發揮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堅持開放合作理念,主動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高效整合利用各類創新資源,發起各類技術創新聯盟和實驗室平臺,截止2022年累計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764個,擁有全國重點實驗室91個。但是,仍然存在內部協同創新不足,創新要素配置效率有待提升,對外開放資源、合作創新的力度不夠,創新合力還需要進一步集聚等問題。必須著眼于集中力量辦大事、解難題的體制優勢,建立完善內外部協同創新機制,大力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共進,在關鍵領域形成學科規模,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益。
深化戰略協同,推動中央企業更深融入國家創新體系。堅持定向引導和特色發展并重,創新內外合作模式,探索多元化平臺建設路徑。深化與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合作,通過共建研究院、聯合實驗室、創新聯合體、創新聯盟等形式,加強技術合作、人才交流、資源共享,強化企業創新平臺力量。
深化央企協同,緊扣“體系化、任務型”定位,在重點領域打造聯合體升級版。優化中央企業科技創新全鏈條管理、著力克服分散、低效、重復弊端,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央企間協同協作要發揮好策源地、鏈長企業的統籌協調責任,落實上下游企業在各自專業領域科技創新的主體職責,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同時,也要擺脫線性思維的泛化慣性,運用非線性思維打破技術路徑依賴,深化與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形成聯合攻關最大合力。
強化中央企業在國家創新體系當中的地位,做強企業創新主體作用。大力爭取中央企業常態化參與國家科技戰略決策的機制,引導企業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開展創新。建立企業家科技創新常態化咨詢制度,定期組織溝通交流。支持中央企業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對于國家科技計劃中產業應用目標明確的項目,鼓勵中央企業牽頭組織實施。
三、營造良好科技創新生態,筑牢創新“硬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強調要下大氣力全方位培養、引進、用好人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近年來,中央企業堅持人才為本,持續加大人才選育力度,組建重點領域科技攻關團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取得長足發展。截止2022年,中央企業擁有專職研發人員104.5萬人,占全國的1/5,兩院院士231名,占全國1/7 ,有力支撐我國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穩步建設。但是,仍然存在高端科技人才欠缺,基礎研究人才儲備不足,人才專業分布相對不均等問題。必須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充分發揮院士作用,加快培養一批在高精尖領域能夠“一錘定音”、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專家”,加大技能人才和青年人才培養支持力度,著力建設一支規模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形成青藍相接、人才輩出的良好局面,以人才優先發展引領科技創新驅動。
營造科技人才出力出彩的良好環境,為科技人才“搭臺子”。加強政策宣傳,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領,持續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濃厚氛圍,優化科技人才創新的制度環境,堅持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對人才政策實施效果進行適時跟蹤評價,關心科技人才的切身利益,努力解決人才實際生活中的困難和問題,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科技人才服務保障體系。
傾斜資源加大科技人才培育力度,為科技人才“架梯子”。深入實施中央企業人才高地建設示范行動,深化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專項試點,培養選拔行業高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和善于解決復雜問題的專業技術人才,加大科研資源向核心科研人員和團隊傾斜,多措并舉加大引留力度。
協同做好科技人才激勵培育保障措施,為科技人才“鋪路子”。結合實際制定針對性強、力度大、科研人員期盼的創新支持政策,進一步完善科研組織體系和管理機制,賦予科研單位在選人用人、項目驗收、薪酬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權。
(作者為國網能源研究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李偉陽)
【責任編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