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2-02
2024年1月24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務院國資委有關負責同志出席介紹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提出將按照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有關要求,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推動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中智咨詢認為,本次發布會著眼“大國資”,提出要從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全局出發,打好國資布局“重組整合”“創新驅動”“三化發展”三張牌,將推動更多國有資本投向實體經濟和具備基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以科技創新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有利于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中國路徑”,進一步提升國有經濟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的戰略作用。
一、聚焦國有經濟核心功能,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新突破
本次發布會提出,“圍繞堅定不移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目標”,“突出服務國家戰略,穩妥實施戰略性重組和新央企組建”,“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專業化整合”,“推動重組整合工作進一步走深走實”。
中智咨詢認為,本次發布會上著重強調“重組整合”,表明其已是作為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調整、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的重要舉措,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頂層規劃設計,結合功能定位,以專業化整合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賦能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著力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
一是加強頂層規劃設計,注重統籌謀劃。本次發布會提出“加強統籌謀劃,提升重組整合整體成效”。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意見》,提出“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圍繞“三個集中”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統籌謀劃好重組整合的主攻方向和重點任務”,明確戰略目標和定位,務實選擇重點發展領域;在整合路徑上,聚焦橫向合并增強規模實力,聚焦縱向聯合推動上下游協同發展,聚焦創新攻堅打造關鍵引擎,聚焦內部協同夯實發展根基,“有計劃、有節奏地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更好服務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
二是加強資源優化配置,加快傳統產業強基轉型。本次發布會提出“建設科技強國、制造強國、網絡強國等戰略,作為戰略性重組、新央企組建的著力點”,“加快推動傳統產業強基轉型”。2024年開年以來,國有企業并購重組動作頻頻,在更新披露重大重組事件的上市公司中,已有18家的企業項目有國有企業背景,包括中國稀土集團通過成為上市公司廣晟有色實際控制人實現對稀土行業的進一步整合,五礦集團旗下的中鎢高新擬購買五礦鎢業實現對鎢產業鏈的整合升級,均是通過并購重組提升產業鏈的競爭力、控制力、影響力。下一步,國有企業應統籌抓好國有資本優化配置,通過并購重組、戰略合作等方式,整合產業鏈優質資源,提升技術、專利、標準、品牌等競爭力,培育產業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加快傳統產業向產業鏈高端環節發展。
三是加快投資布局,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本次發布會再次提出要“積極開辟新賽道、搶占新高地、塑造新優勢”,未來國有企業應主動應對全球產業鏈重組、深度參與國際產業鏈分工,在信息通信、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發揮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加大國有資本投入和占比;大力培育新產業新賽道,做好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識別,通過構建完善新賽道主動發現和前瞻遴選機制、繪制面向未來的產業鏈圖譜,加快國資精準布局。
二、聚焦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促進科技創新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實現新發展
本次發布會提出,“持續推動國有資本‘三個集中’,充分發揮國資央企‘頂梁柱’和‘壓艙石’作用”。
中智咨詢認為,科技創新是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關鍵,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首要動力。本次發布會著重強調國有資本“引領作用”,表明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從構建產業生態系統的角度,抓好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釋放創新驅動的原動力,以“鏈”上升級實現產業鏈安全可控,以“融”上發力實現未來產業培育,充分發揮好科技創新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一是以“鏈”上升級實現產業鏈安全可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的關鍵動力。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若干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國資委層面已成立專項工作領導小組,相關工作方案覆蓋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15個重點產業領域方向。本次發布會強調,“增強戰略支撐托底能力,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依托既有產業基礎優勢,加強對核心技術的研發攻關,依托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吸引科技人才,以創新驅動強鏈、補鏈、增鏈、固鏈,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機制,探索形成良好產業鏈知識技術流動機制,促進產業鏈上中下游企業之間的業務協作、資源共享和系統集成,搶占產業鏈、價值鏈的核心環節,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與競爭力。
二是以“融”上發力助力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本次發布會提出,“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加大新產業新賽道布局力度”。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以來,天津、湖南等地制定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文件,強化對企業主責主業動態管理,推動企業加快布局“新賽道”,江蘇等地通過組建產業基金集群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投資力度。未來,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系統性優化創新生態,建設領軍企業牽頭的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通過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匯聚新型研究機構、共性技術平臺等不同領域創新創造力量,加強基礎研究;鼓勵具備條件的國企特別是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運營公司設立專業化平臺,通過投早投小的策略,為底層創新和培育孵化提供“長期資本”“耐心資本”,發揮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孵化器”作用。
三、聚焦國企引領帶動作用,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
本次發布會提出,“發揮中央企業引領帶動作用,根據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特點”,“深化產業鏈生態圈戰略合作,加快提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
中智咨詢認為,本次發布會強調“融合集群”“生態圈”,是從優化重大生產力空間布局的角度進行謀篇布局,表明中央企業和地方國資國企應準確把握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的內在要求,通過構建多主體參與的協調機制,統籌推進跨區域、跨層級融合發展,實現互利共贏。
一是準確把握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的內在要求。從政策要求看,國家“十四五”規劃和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分別提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和“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這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奠基了總基調。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加強國家戰略腹地建設”,又將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推向新的戰略高度。近年來,各中央企業、各地國資委通過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我國重大生產力布局發生積極變化,但仍存在一些地區產業結構雷同,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于集中等問題,戰略性新興產業存在趨同化現象。未來,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應加強協調溝通,建立中央、地方、企業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的協同決策機制,推動形成差異化協同發展路徑,避免低水平重復建設,在整體發展和相互協作中努力實現差異競爭、合理分工、錯位發展;加強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持續跟蹤和動態預測分析,適時動態調整優化政策工具組合。
二是深化跨領域、跨層級合作,打造產業鏈生態圈。2023年9月國資委會同工信部正式啟動中央企業產業鏈融通發展共鏈行動,旨在探索建立大中小企業有序競合、融通發展的新格局。2023年9月以來,在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中國通用技術集團、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南方電網、中國寶武、中車集團、國機集團、中國聯通、中國化學工程、中國移動、中國中車、中國中化、中國海油、三峽集團、國家電網等多家中央企業舉辦了共鏈行動相關專題活動。本次發布會提出,“深化產業鏈生態圈戰略合作”,表明未來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國企應堅持以市場化原則,聚焦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和重大項目,通過政策、資本、市場、技術、服務等方式做實對接服務機制,找準央地合作契合點,深化人才培養、科技攻關、成果轉化、產業鏈協同合作,定期跟蹤并動態調整合作方式,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發揮引領帶動作用,加強與鏈上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聯動合作和協同發展,推動企業研發服務和生產制造合理布局,發揮國有企業暢通國內經濟循環的積極作用。
(中智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責任編輯: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