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1-23
2024年1月11日至12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提出國有企業必須始終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必須堅持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的總目標不動搖、必須進一步強化戰略意識和功能導向、必須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六方面要求,以及強化價值創造、引導國有企業把發展重心向價值創造和內涵型增長方向轉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提升國有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等六方面重點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在國產大飛機、高速鐵路、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核電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重大科技創新成就,成為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力量和技術創新主力軍、排頭兵。
2023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西安主持中國-中亞峰會前夕聽取陜西省委和省政府工作匯報時強調,陜西要實現追趕超越,必須在加強科技創新、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取得新突破。2023年12月29日,陜西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召開,會議強調要堅持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力,持續強化戰略科技力量建設,做大做優戰略科技人才基本盤,統籌抓好政府主推的有組織創新、高校院所主導的原始創新、企業為主體的集成創新,充分發揮秦創原總平臺作用,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新突破。要強化科技創新引領,加力推進西安“雙中心”建設,實施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培育發展新動能。
科技創新是陜西省屬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陜西是科教資源大省,也是西部地區唯一擁有“雙中心”城市的省份。近年來,陜西省屬企業持續加強科技創新工作,堅持鍛長板、補短板、強基礎,勇當全省科技創新排頭兵。陜汽年產30萬輛重卡的生產規模已躋身世界一流水平;法士特重型變速器國內市場占有率達70%,并連續18年產量居全球行業第一位;陜煤集團自主研制的10米超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機填補了全球特厚煤層10米一次性采全高的技術空白。下一步,陜西省屬企業將圍繞高水平、高效率、高質量科技創新目標,著眼國內與海外科技創新資源、前沿科技和未來科技研究兩方面的統籌,將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建設和公益性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積極做好與中央企業、地市、民營企業、高??蒲性核戎黧w的高質量創新協同。
一是抓好省屬企業與中央企業的創新協同。加大科技創新工作力度,要全方位踐行新型舉國體制,大力度提升創新整體效能,系統性優化創新生態,更好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目前,陜西匯聚了全國航天工業1/3以上、航空工業近1/4的科研單位、專業人才及生產力量。中央企業在陜西布局了航空、航天、核工業、兵器、船舶、軍工電子等軍工產業。陜西省屬企業積極參與中央企業重點型號研制工作,其中陜西電子、秦川機床、西部材料在C919大飛機、探月工程等重點項目研制上貢獻了重要力量。下一步,陜西省屬企業將持續提高自身科技創新能力,與中央企業做好創新協同。
二是抓好省屬企業與地市的創新協同。當前,陜西正大力發展“縣域經濟、民營經濟、開放型經濟、數字經濟”。陜西省屬企業在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帶頭助力鄉村振興和保障改善民生、參與搶險救災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陜西科技創新資源分布和能力主要集中在西安,R&D經費投入、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分別約占全省的八成和六成。下一步,陜西省屬企業要切實當好科技帶動的主力軍,加快與重點地市建設科創基地、產品研發中心,提高縣域整體科技創新水平,積極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推動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三是抓好省屬企業與民營企業的創新協同。民營企業占陜西社會經濟的半壁江山,是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截至2023年末,陜西81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過半數為民營企業,且大多為高新技術和專精特新企業。下一步,陜西省屬企業要進一步發揮創新資源優勢,向民營企業開放創新資源、共享創新成果,發揮好省屬國企在科技創新中的“鏈主”作用,與民營企業一同聚焦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加強聯合攻關,推進強基補短工程,充分激發科技創新的溢出效應和乘數效應。
四是抓好省屬企業與高??蒲性核膭撔聟f同。陜西科教資源豐富,擁有98所高校、70多位兩院院士、20多個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資源總量和科研實力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陜西高??蒲性核萍汲晒D化層出不窮,先后涌現出鉑力特、華秦科技、巨子生物等一批優秀的科技型上市企業,僅西安交大、西工大、西電3所高校就培育出超過30名A股上市公司董事長。下一步,陜西省屬企業要用足用好秦創原平臺優勢和“三項改革”政策紅利,持續推廣校企共建科技創新平臺經驗,抓好“0至1”(原創技術應用基礎研究)、“1至10”(自主知識產權核心關鍵技術試驗示范)、“10至無窮”(重大關鍵核心技術推廣應用)三個層級技術創新工程,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工程鏈和價值鏈融合發展。
陜西省屬企業是陜西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要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資國企工作的最新重要指示精神,持續推動科技創新,更好擔負國資國企新使命新定位,不斷增強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競爭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陜西國資發展研究院執行董事、總經理 譚林)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