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鐵路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8-15
近日,中鐵資源旗下伊春鹿鳴礦業有限公司(簡稱“鹿鳴礦業”)憑借強勁的創新動能、持續的發展動能,從2011年“北方鉬城”藍圖的擘畫起步,到如今躍升成為中國礦業版圖上璀璨的“鉬業明珠”,十四年深耕不輟,鹿鳴礦業實現了從資源開發到產業升級的精彩蝶變,生動書寫了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
黨旗領航,讓每一面風帆都鼓著向前的干勁
鹿鳴礦業聚焦黨建引領抓提升,推動黨建優勢轉化為發展動力。幾年來,該公司黨委聚力打造“鉬業先鋒”黨建品牌,圍繞年度重點任務,推行“黨建+”工作模式,通過創建黨員示范崗、黨員安全生產先鋒崗,常態化開展勞動競賽、技能比武等崗位建功活動,持續推動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引領保障企業高質量發展。?
循著黨旗指引的方向,生產一線的脈動愈發強勁。走進選礦廠磨礦車間,鋼球撞擊礦石的鏗鏘聲混著電機轟鳴。黨員示范崗的紅底金字標牌放置在球磨機旁,被機器運轉的震波推得輕輕搖晃,邊角蹭出的漆皮細痕,恰似給這份榮譽鍍上了實干的包漿。
工程師劉建鵬的紅色工裝肩上洇著深褐油漬,袖口磨出的毛邊里嵌著細碎粉塵。作為黨員示范崗的骨干,劉建鵬胸前的黨徽在油污映襯下愈發鮮亮:“這臺設備就像老伙計,摸透了它的脾氣,就能讓它多產優質礦?!比ツ暝O備大修期間,他帶領黨員突擊隊在車間搭起折疊床,連續奮戰二十余天,比預定計劃提前一天半開機,創造了非??捎^的經濟效益。?
在這樣的示范引領下,“鉬業先鋒”這一獲評中國中鐵“基層黨建工作法”的品牌持續生長,已衍生出“黨員技術攻關組”“青年突擊隊”等10余支特色隊伍,在采礦、選礦、安全等領域豎起一面面紅旗。?
短短的幾年時間,全國文明單位、中華全國鐵路總工會火車頭獎杯、黑龍江省工人先鋒號……這些獎牌獎杯串起的軌跡,恰似黨建工作與生產經營深度融合的年輪,清晰記錄著鹿鳴礦業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堅實足跡。
科技賦能,讓高質量發展有了“硬核底氣”
數字孿生平臺實時推演設備運轉、智能卡車調度系統規劃最優路線、鉬光大模型解析海量數據、多功能機器人精準作業……6月27日,第四屆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壇暨2025智能礦山發展大會的400余名代表走進鹿鳴礦業。
走進該公司智能化調度中心,32平方米的電子大屏上,地質構造圖色彩分明,設備運行曲線起伏跳動,礦石運輸熱力圖實時刷新?!斑@些來自礦山各個角落的數據,都是我們自主研發的 AI‘鉬光大模型’的‘養料’。”該公司總工程師陳榮健指著屏幕上旋轉的三維礦脈模型,語氣中滿是期待,“經過AI模型高效處理,這些數據將轉化為礦山的‘智慧中樞’,用不了多久就能精準解讀工藝數據,讓生產決策更加智能?!?/p>
設備檢修環節,科技力量同樣令人驚嘆?!斑^去設備檢修像盲人摸象,現在靠數字孿生提前演練,心里踏實多了!”該公司選礦廠副廠長殷適新站在調度大屏前,手指輕點,半自磨機的三維數字孿生體便以厘米級精度復刻現場。這個耗時一年多構建的數字化平臺,通過上百次動態仿真,將今年6月份原定11天的檢修計劃壓縮了63個小時,僅此一項,就創造了上千萬元經濟效益。?
從地面作業到設備運維,智能化觸角已延伸至礦山的每一個角落。他們研發應用的尾礦庫壩面巡檢機器人“鉬寶1號”、皮帶巡檢機器人“小溜”、尾礦庫水陸兩棲多功能平臺“鹿鳴號”、智能四足巡檢機器人等智能裝備,讓關鍵區域巡檢效率提升40%,重大隱患預警準確率達到90%以上,為安全生產筑起新的屏障。
三年來,該公司被確定為自然資源部《智能礦山建設規范》貫標試點單位、中國中鐵先進級智能工廠,累計斬獲國家級管理創新成果2項、省部級及有色金屬行業管理創新成果10項,省部級科技創新成果17項,專利95項。其中,《強寒冷林區特大型鉬礦綠色選礦工藝與特大型選礦裝備集成技術》課題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一舉摘得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科學技術一等獎。從數據驅動的智能決策到人機協同的高效作業,鹿鳴礦業以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礦山生產,讓數據要素成為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核心引擎。
堅守品質,高質量發展的成色更足
從幽深礦脈到廣闊市場,品質是鹿鳴礦業手中那把無形的刻刀,精雕細琢著企業筋骨。在窗明幾凈的質檢中心,技術員姜雪一襲白大褂,指尖在精密光譜儀按鍵間跳躍。一捧鉬精礦樣品在激光束下,折射出金屬特有的光澤?!捌肺?1.3%,雜質遠低于國標紅線?!彼穆曇羝届o有力。榮譽墻上,“中國鉬精礦優質供應商”與品牌價值20.9億元的“冶金有色領域榜單”證書交相輝映。
據了解,從2023年開始,該公司以打造“中國中鐵系統先進典型、礦產資源開發行業標桿、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亮麗名片”為目標,全面啟動品牌建設。積極推行的大商務管理體系,將“效益提升、價值創造”熔鑄進企業血脈。2024年,該公司在國內同行業中鉬精礦生產占有率穩居全國第二,國內鉬精礦市場流通率勇奪全國第一。
如今,鹿鳴礦業生產的鉬精礦,正凝成航天器刺破蒼穹的筋骨,織進大國重器的鋼鐵脊梁,他們每一次對標準的嚴苛堅守,每一次對效率的不懈求索,都在為“中國制造”的崛起,投下一抹源自金屬本色的鉬藍星輝。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