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信息通信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6-22
趙梓森,男,漢,中共黨員,1932年生,郵電部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中國信科集團前身)原總工程師,現任中國信科集團高級技術顧問、“中國光谷”首席科學家,曾任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研制出我國第一根實用型石英光纖,創立了我國自主光纖通信技術方案,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由他作為技術帶頭人的武漢郵科院,建成了我國第一條光纜通信工程,架設起連通全國的光纖通信線路和推動光纖到戶工程;他領銜吁請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在武漢建設“中國光谷”,并推動其成為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和我國在光電子信息領域參與國際競爭的標志性品牌。

1976年,趙梓森院士(右二)土法上馬拉出的第一根實用化光纖在中國信科誕生
敢為人先,畢生“追光”成就“中國光纖之父”
1973年,趙梓森在武漢郵科院提出發展光纖通信,但在當時,一無資金,二無資料和設備,三無實驗室,他就在武漢郵電學院(武漢郵科院前身)洗手間里做實驗。憑著敢于創新、敢拼敢干的精神,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和挫折,攻克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難關,1976年,他終于研制出了第一根具有實用價值的石英光纖,并隨后創立了我國光纖通信的技術路線。
他奠定了我國光纖通信技術和產業的基礎:首次確定了我國通信發展的正確方向---光纖通信;率先提出了我國光纖通信正確的技術路線,并一直沿用至今;創立了從改革開放以來的光通信系統、器件和光纖設計理論體系;首創我國實用化光纖的制作方法和制造裝備,成功制造第一批實用化光纖;首創8項光纖通信工程,推動了我國光纖通信實現跨越性的發展,準確把握了我國光通信技術發展的方向。
他帶領團隊主持并完成了從“六五”到“十五”期間幾乎所有我國首創的從光纖、光通信機、光電子器件、光測試儀表到原材料等全系列的技術與產品;共獲國家科學技術獎4項,指導團隊獲國家科學技術獎9項、中國專利金獎1次,十大科技進展1次。
他在光通信領域的卓越貢獻得到國內外的一致公認,1985年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和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997年被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授予Fellow榮譽稱號。
銳意進取,倡議并推動建立“中國光谷”
1995年,他作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首次提出加快武漢光電子產業發展,將武漢建設成全國性光電子產業基地。2000年5月7日,他領銜26位院士和專家在《關于加快技術創新,發展我國光電子信息產業的建議》上簽名,吁請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武漢建設國家級光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中國光谷”。同年5月31日,他被“中國光谷”聘為首席科學家。2001年2月28日,在他的倡導推動下,科技部正式批準在武漢建立國家光電子信息技術產業化基地,命名為“中國光谷”。從2001年立項批建到2007年,僅六年時間,“中國光谷”就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光電子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如今,“中國光谷”是全球最大的光纖、光纜和光電器件生產基地,最大的光通信技術研發基地,在國家高新區中綜合排名第四,僅次于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和深圳高新區,2018年產業規模已達1.2萬億元,成為民族的品牌、國家的驕傲。
勇于擔當,開啟光通信強國之路
1983年,他認識到我國工業基礎薄弱,光纖和光電產品的產業化和規模化需要尋求外企合作。1984年,他作為中方技術負責人,經過認真調研和艱苦談判,于1985年與荷蘭飛利浦公司達成協議。1988年合作建立中外合作公司——長飛公司成立,1992年建成投產。面對長飛公司發展初期面臨的技術困難,他始終親臨一線指導,不斷幫助公司提高技術水平。經過6年多的發展,到1998年長飛公司生產的光纖質量已接近世界先進水平,量產突破100萬公里,現在該公司的技術和市場占有率已大大超過早期技術合作的飛利浦公司,成為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大型公司。長飛公司的建立和發展,抑制了國外產品對中國光纖產業的控制,使得中國的光纖產業由弱到強,最終成為世界光纖制造大國。2016年,他指導完成了中國100Tbit/s(1 Tbit/s=1 000 Gbit/s)實驗,使我國成為擁有世界最先進光纖通信技術的3個國家之一。在他的參與和帶領下,我國光纖通信產業實現群體突破和騰飛,光通信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位居世界首位。如今,目前中國信科、長飛、亨通三家企業市場總份額占全球50%以上,對我國乃至世界的光纖技術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8年4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信科考察時,親切詢問他的身體狀況并指出:“你們所從事的光通信行業很重要,要建設網絡強國,需要你們加快腳步,更快地占領一些制高點?!边@正是他畢生的追求。
【責任編輯:王占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