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8-12-28
12月25日凌晨,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隨著一聲“點火”,巨大轟鳴聲中,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直沖蒼穹,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包括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長征三號丙火箭,是我國目前高軌道任務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火箭型號,作為長三甲系列運載火箭家族的一分子,長三丙傳承了“金牌火箭”的優質基因,完美續寫了成功佳話。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于長三甲家族的另外兩個兄弟,單就發射次數和頻率來看,長三丙似乎要“低調”很多。
截至目前,“大哥”長三甲已經完成了27次發射,“二哥”長三乙更是積累了53次的飛行記錄。而對于“老三”長三丙而言,從2008年至今的十年時間,這次任務也只是它的第16次發射。
長三甲系列從誕生至今,都是作為一個整體,研制的初衷就是為了適應市場不同的運載能力梯度需求。而隨著衛星市場的快速變化,在長三甲系列最直觀的體現就是這“三兄弟”執行任務次數的明顯差異。
承載著“金牌火箭”的光輝,長三丙面向市場尋良機,在不斷探索中穩步前行。
十年交出16張漂亮成績單

2008年4月25日,長三丙運載火箭成功完成首飛任務,長三甲也由此形成完整系列。這次發射任務在當時創造了多項“首次”,填補了我國高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
那時,長三甲系列家族中的“小鮮肉”首次正式亮相,就開始擔負起續寫成功記錄的重任。首飛后,長三丙又相繼成功發射了3顆北斗衛星。
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長三丙再次豪邁出征,將嫦娥二號衛星準確送入地月轉移軌道,探月工程二期由此拉開大幕。
僅僅是第5次飛行,長三丙這個“老幺”就憑著整體上的穩妥性和經濟性在“三兄弟”中脫穎而出,最終成功牽手“嫦娥姑娘”,這一佳話在當時被人們津津樂道。
之后,長三丙又陸續成功完成了天鏈一號系列星及數顆北斗導航衛星等發射任務。
在長三丙的發射記錄中,距離本次出征最近一次的飛行已時隔兩年——2016年11月22日,長三丙曾成功將天鏈一號04星送入太空。
自此,4顆地球同步軌道數據中繼衛星實現全球組網運行。如此佳績,長三丙功不可沒。
貼近市場需求 細分運載能力
長三丙火箭的運載能力介于長三甲和長三乙之間。差異化的運載能力才能靈活應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市場需求的多樣化催生了火箭運載能力的細分。
“長三丙火箭完全是按照市場需求而研制的,面對用戶的不同需求,我們能根據衛星實際重量來推薦不同型號的產品。”長三甲系列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胡煒介紹道。
提及市場需求,火箭總指揮金志強回顧了30年來國內外衛星市場的發展脈絡??偟膩碚f,衛星市場主要有兩大發展方向,一方面是高軌道,大衛星;另一方面是低軌道,小衛星。
長三甲系列最初研制時,當時的衛星技術資源較為有限,小衛星較多。
衛星技術經過30年的發展,再加上高軌資源比較緊張,若選擇低噸位的衛星不可避免會造成高軌資源浪費。
因此,國內外高軌的通信市場上對于大平臺都愈加青睞,高軌道的大衛星成為市場競相追逐的對象。自然而然,運載能力更大的長三乙火箭市場擁有一片廣闊藍海。
僅此發射次數來看,長三丙火箭10年16發的“業績”確實不及它的兩個“兄弟”。對此,金志強說道,“目前長三丙火箭的發射密度雖不高,但它擁有獨特的產品性能,對特定用戶和需求產生了‘粘性’,這就使其在一定領域內不可或缺。”
相比之下,雖然長三乙運載能力最大,但對于市場上2.6噸~4噸這個區間的衛星,若使用長三乙火箭發射會造成一定的運載能力浪費,并非資源的最優配置。
產品化程度高 穩定中求創新
長三乙火箭與長三丙火箭的產品化程度高,少量的技術改進就能夠進行靈活互換。
“如果用戶的需求臨時做了調整,衛星產品的質量變輕,則長三甲系列產品能夠快速做出相應調整,長三乙火箭去掉兩個助推,局部結構進行微調整,就可以改裝成長三丙火箭?!焙鸁樥f。
在長三甲系列火箭質量管控方面,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經驗,而是用數據來說話,基于數據驅動,把生產線上的數據進行數字化,適用于數據的應用、評估及變化趨勢等各方面。
高密度發射的記錄,證明了長三甲系列市場需求大,產品的可靠性、性價比認可度高。
作為高密度發射的型號,既要穩定技術狀態,控制更改的影響范圍,另一方面又要不斷創新改進,提高型號的適應力和可靠性。
“做到兩者兼顧很不容易,”胡煒說,“要做成一個通用性的產品,減少種類及構型之間的變化?!?/p>
就拿高度來說,最初長三丙火箭與長三乙火箭的高度不同,每次發射任務時都要對塔架進行調整,產品化后,兩者高度保持一致,執行任務時基本上不用調整,這就從細節上能夠提高效率,適應高密度發射。
此外,長三甲系列火箭保持著技術方面的持續改進。
采訪中,金志強提到火箭在執行每發具體任務前期一般會涉及到的幾個變化,包括為適應不同衛星用戶的需求進行的固定變化、質量問題舉一反三、可靠性增長以及去任務化等四個方面。
【責任編輯:李巨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