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小新 發布時間:2025-08-25

當前熱映的重大歷史題材電影《南京照相館》,講述了這樣一段故事: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躲在照相館中避難時,被迫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面對日軍在南京城內的暴行,他們決定讓這些底片留存下去。影片用影像的力量警醒世人:勿忘國恥,銘記歷史,吾輩自強。
1937年12月的南京,如同一道沉重的傷疤刻在歷史長河。電影之外,一群化工先輩也經歷著日寇侵略的切膚之痛:87枚炸彈摧毀了二十余年的事業根基,生產裝置被拆運往日本……但他們從未屈服,用化工技術寫下“站起來”的答案。
在南京市檔案館、中國石化南化公司檔案館和南化公司廠史陳列館中,至今收存了大量記錄日軍罪證的文件和照片檔案。這些1937年的照片檔案,與電影中的影像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共同訴說著不能忘記的歷史。
從東方驕傲到備受欺辱
1934年,范旭東、侯德榜選址南京卸甲甸籌辦南化公司的前身——永利铔廠。1937年初,永利铔廠一建成就以其規模和技術優勢名揚海外,是當時亞洲最大的化工廠。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寇自然對永利铔廠垂涎三尺,他們三番五次拉攏范旭東,許以“合作保工廠安全”的誘惑。范旭東全然不予理會,堅定表示“寧舉喪,不受奠儀!”日本人威逼利誘不成,先后三次投放炸彈87枚,開工僅僅半年的永利铔廠被破壞殆盡。


剛建成的永利铔廠硫酸裝置廠房和遭日軍轟炸后的硫酸裝置廠房
日寇侵占南京期間,把永利铔廠據為己有,成立“永禮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浦口工業所硫銨工場”,在廠界外建起了多座用于監視工廠的炮樓。甚至把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全套硝酸生產裝置拆卸運往日本安裝用于軍事生產。

從絕境堅守到技術突圍
二十余年事業遭受毀滅性打擊,大量資產落入敵手,范旭東先生異常悲憤,但痛心之余始終堅信“抗戰必勝,建國必成,最后的勝利必屬于中國”。為保存事業命脈,保存中國民族化工的種子,范旭東帶領同仁輾轉西遷,在四川五通橋建設永利川廠,書寫了中國化學工業發展史上空前絕后的壯舉。

永利川廠動員5000人進行廠基墊土工程
在川廠建設時期,由于井鹽價格高昂,原有制堿工藝并不適用,侯德榜結合川西實情投入新的制堿技術研究,帶領團隊經過500次試驗、分析2000多個樣品,發明了舉世聞名的聯合制堿技術——“侯氏堿法”??箲饎倮?,侯德榜選擇了有合成氨裝置、技術人才和配套都比較成熟的永利铔廠進一步開展半工業化試驗,打通了“試驗轉為實業”的最后一關。
從正義回歸到活力迸發

抗戰勝利后,永利人回到工廠發現硝酸設備不翼而飛。侯德榜帶領同人與盟軍經過多次談判交鋒,據理力爭,終于索回全套硝酸設備。1952年硝酸裝置原址安裝重新投入生產,為新中國經濟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這套硝酸設備一直運行到2011年
硝酸塔充滿滄桑、悲壯不屈的經歷,記錄著日寇侵害中國人民生命的同時還進行瘋狂經濟擄掠的歷史,警醒國人要牢記歷史,自立自強。
新中國成立后,從永利铔廠到南化公司,這片土地以自立自強為基,先后創造了硫酸釩催化劑、氨合成催化劑、一氧化碳變換催化劑、國產多層包扎式高壓容器、硫鐵礦沸騰焙燒爐、白煤代替焦炭制取合成氨原料氣、水溶液半循環法生產尿素裝置、濕法凈化合成氣體新工藝、大型尿素裝置成套設備制造、甲醇合成催化劑、高性能聚乙烯纖維等一系列突破性的創新成果,對推進我國化學工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這里還先后培養了5名院士,向國家輸出1.3萬多名人才。
在如今的南化公司土地上,塔罐林立,一座座現代化裝置鐫刻著崇尚科學、堅持不懈、自主創新的精神信念。正如范旭東先生在創業之初所言:“國家如不能自立,國人也是難以有尊嚴的。”1937年的照片里,有日軍的暴行,有民族工業的創傷;歷史綿延,有不屈的抗爭,有技術的突破,更有“吾輩自強”的答案。銘記傷疤,方能讓前行更有力量。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