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小新 發布時間:2025-08-21

有這樣一個電廠,始建于1905年,是我國現存歷史最久的電廠之一,也是極為少見的具有清晰歷史傳承且持續生產至今的火電企業,堪稱中國電力行業的“活化石”。這就是國家能源集團河南公司焦作電廠。

1902年,英商福公司在焦作打鉆建礦。1905年,福公司修建簡易廠房,安裝3臺40千瓦直流發電機、125千瓦立式高速蒸汽發電機,并命名為“福公司焦作煤礦附設電廠”。這就是焦作電廠的前身。
80多年前,這座電廠多次“南遷”,成為了抗戰后方的“電”亮希望的火種。
一個偉大的決心:拆運機器,支援抗戰!
1937年深秋,豫北大地籠罩在戰火的陰影之下。焦作地處中原,日軍占領華北之后,中原地區面臨著日軍轟炸的危險,而且日本軍隊不可一世,還將大舉南侵。安陽失守后,日軍鐵蹄步步逼近焦作礦區。時任中福公司總經理孫越崎站在礦井邊,望著轟鳴的機器,心中滿是焦灼。

著名愛國主義者、實業家、社會活動家孫越崎
孫越崎想,光是軍訓怕已經不行了,上太行山打游擊不可行,中原怕也守不住,怎么辦?有一天讀報紙,看到號召沿海工廠拆遷到內地的消息。他想:中福為什么不可以這么做呢?為了支持長期抗戰,孫越崎下決心把中福公司在焦作的設備全部拆遷到大后方去。
孫越崎辦事一向很有魄力,決心一下就動手去做,工人在他的指揮之下開始拆卸機器。拆運的第一個目的地暫定為湖南。
“決不能把這些東西留給我們的敵人!”
正在孫越崎組織員工開始拆卸各種機器設備的時候,中福公司的一些董事坐不住了。有一天,股東中原公司的四董事劉燧昌、胡石青、杜扶東、周樹聲一同來到孫越崎的辦公室,非常嚴肅地對孫越崎說:“我們聽說您在拆遷機器去湖南,這可是我們河南的財產,您不能把它們拆走?!?/p>
由于孫越崎整理中福煤礦成績卓著,他和董事們的關系通常都是彼此敬重、坦誠相待的。聽了董事們直截了當的話,孫越崎也沒有再繞彎子,開誠布公地說:“以前這里打仗多是內戰,不管誰勝利,礦山都在我們中國人手里??墒沁@次不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們,非內戰可比?!?/p>
“敵人打來了,我們有這樣三條路:第一條是不拆不遷,那么礦上的設備敵人可以用,我們不能用;第二條是把礦上的設備完全破壞掉,這樣是敵人不能用,我們也不能用;第三條是把井上井下的機器設備全部拆走,這樣做的結果是敵人不能用,而我們能用。”孫越崎堅定地說。孫越崎又說:“拆走的機器設備產權仍然是你們的,拆遷到后方以后,找礦、安裝、重新生產這些事全部由我來負責,新開礦以后所得的利潤全部分給你們?!彼奈欢侣犃藢O越崎這樣的條分縷析以后,心里對拆遷設備雖然有些舍不得,也很不放心,但相比之下,畢竟三條路中的確只有第三條最可行,也就勉強同意了。
可這時,另外一個股東——福公司方面提出了反對意見。福公司的總代表貝爾對孫越崎說:“英國與日本是友邦,日本人來了,不會損害我們英國人的利益,所以我們不同意把機器設備運到湖南去?!?/p>
孫越崎態度很堅決,一點兒也不客氣地對貝爾說:“日本人是你們的友邦,卻是我們中國的敵人。我們是一定要拆遷的,決不能把這些東西留給我們的敵人!我們怎么能讓日本人用我們的設備,生產出煤炭幫助他們的軍隊打中國人呢?”貝爾聽了無話可說。
在孫越崎的堅持下,過了幾天,事情終于有了轉機。貝爾告訴孫越崎:“我又請示了倫敦董事會,他們同意我們和你們一起走,機器設備都由你們處理?!?/p>
最驚險的一次,他聲嘶力竭請求“緩炸5分鐘”
南遷之路,充滿艱辛。孫越崎每天穿梭在焦作、鄭州、新鄉之間,協調各方力量。1938年2月,最驚險的一幕上演。日軍包圍新鄉,黃河鐵路大橋即將被炸毀,而最后一批設備還在橋上。孫越崎冒著槍林彈雨,跑到炸橋部隊面前,聲嘶力竭地喊道:“這批礦山設備運到后方后,主要用于再建新礦,生產煤炭,對于支援抗戰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p>
看著他焦急的神情,部隊長官終于點頭,同意“緩炸5分鐘”?;疖囖Z鳴著駛過大橋的那一刻,孫越崎癱倒在地,淚水奪眶而出。

焦作電廠設備南遷路線圖
這批歷經千辛萬苦運出的4000余噸設備、器材和1100多名人員,成為了抗戰后方工業的“火種”。在湖南湘潭,他們建起了煤礦,日夜不停地產煤,支援著長沙、武漢的抗戰;武漢失守后,他們又輾轉來到四川,與當地企業合作,在天府、嘉陽、威遠等地開礦。
其中,3臺125千瓦機組、1臺350千瓦機組拆遷至四川天府煤礦,供重慶人民用電,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

1937年第一批到達四川的焦作電廠技術工人

設備南遷運輸大隊
每當夜幕降臨,礦區的燈火亮起,就像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照亮著抗戰勝利的希望之路。孫越崎和工友們用智慧和勇氣,書寫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工業救國傳奇。
2024年10月,國家能源集團河南焦作電廠入選“國家工業遺產”,是河南省唯一一家入選國家工業遺產名單的電力企業。

如今,焦作電廠的煙囪依然矗立。那些曾在烽火中輾轉的設備雖已褪去轟鳴,卻以“國家工業遺產”的身份,成為鐫刻著民族風骨的活態史書。
它提醒著我們:每一份堅守都不會被遺忘,每一次拼搏都在為未來蓄力,而那些在黑暗中點亮的工業星火,終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上,繼續照亮強國之路。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