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8-09-14

圖為“華程”團隊職員在緬甸施工項目援建中。(資料圖片)
在中國航天隊伍里有一群專門與管道打交道的人,他們的標配是一身工裝、一雙大頭皮鞋和一頂安全帽;他們個個都是工程建設的行家里手;他們憑著專業技術和豐富經驗,先后完成了東海大橋、首都機場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他們的足跡遍布祖國大江南北并不斷向海外延伸。從“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到南北美洲,從援建到戰略投資,從簡單勞務輸出到高端裝備制造和技術支持,他們用智慧和汗水擦亮了“中國航天”品牌,讓航天精神閃耀在國際舞臺。
他們就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三院所屬華創天元公司“華程”團隊。
質量就是生命
華程,寓意為中華工程,從創建之初就擔當起大國工匠的時代使命。唯有“品質立市”,方能“管通天下”。他們始終視“質量”如生命,讓航天精神和航天品質在民用產業領域得到有力彰顯,贏得了社會和客戶的贊譽。
東海大橋是我國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橋,它雄偉壯觀,宛如東海上一道亮麗的彩虹。然而,大橋的管道敷設工作卻是異常艱難。海上作業,風大浪急,陰冷潮濕,敷設管道只能在由橋墩支撐、浮在海上的箱梁內操作,作業空間極其狹小。工程隊承受著8級大風,依然堅持海上布管工作,最終用高效、科學的施工技術解決了一系列技術難題,將航天“華程”團隊的旗幟豎立在風高浪急的東海之上。
在國外開展管道安裝作業,團隊成員要克服語言障礙對當地施工隊伍開展培訓指導,耐心講解管道安裝所需的切割、打磨、封口、焊接等工序。經過幾番磨合,他們摸索出一套“實戰”經驗:每一道接口的安裝質量都采取“糾錯”方法來指導作業,讓施工人員放手去做,邊實踐邊培訓,做到“因材施教”,讓國外施工人員更快更好地掌握管道安裝技術。
憑借多年實踐積累,他們建立了施工準備、施工質量控制、施工質量可追溯、工程質量交驗及產品售后服務等一整套科學、嚴謹的管理控制體系,確保為每一個客戶都能提供最專業、最優質的服務。
擦亮航天名片
擁有“國際范”是中國航天企業的夢想,作為航天科工旗下民用品牌,華創天元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形成了“一帶一路”+“海外直銷”兩條腿走路的海外市場營銷策略。2016年,華創天元公司與秘魯簽訂了某尾礦項目。就在這一年,“華程”團隊抱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走進了秘魯,立志要用過硬技術讓國際友人認識中華工程、認可航天品牌。
秘魯被稱為“赤道上的國家”,初到異國他鄉,惡劣的環境先給他們來了一個“下馬威”:施工地點完全處于荒漠戈壁,這里終年寸草不生,風沙肆虐,毒辣的太陽整日炙烤著大地,光是站在這里都是對體能極大的考驗。最讓他們頭疼的還是兩國之間的文化差異,除了語言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差異之外,當地技術人員遵從的行業標準也與國內截然不同。
“華程”團隊為了這個項目預先配送了管材,可是到了當地才發現,這些材料和實際需要存在很大差異。但是,管材運輸周期長又不方便,團隊成員只好根據圖紙重新核對管材。面對數以千計的管線圖紙,他們不舍晝夜、廢寢忘食。團隊成員說,航天人就是要有一股“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走出去”代表著中國企業的形象。
安裝完成的管道開始第一次試壓,大家緊張極了,因為這是南美第一批鋼骨架塑料復合管道,業主方、監理方和施工方都高度關注。隨著打壓設備往復運轉,壓力逐漸上升并達到預定值,保壓之后,所有接口無一處泄漏??吹竭@樣的場景,監理方豎起了大拇指:“中國制造了不起、航天品牌了不起!”那一刻,大家內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國際友人對“華程”團隊的認可,更是對“中國航天”的贊譽。
在堅守中前行
2017年6月份,“華程”團隊來到了俗稱“天空之境”的烏尤尼鹽沼。烏尤尼鹽沼在玻利維亞波托西省西部高原內,海拔3700米,是世界最大的鹽層覆蓋荒原。在這里,團隊成員出現了嚴重的高原反應:嘴唇一直皸裂;打個噴嚏就會導致毛細血管爆裂而流鼻血;快走容易暈倒,慢跑容易窒息;氧氣瓶、降壓藥、古柯茶都是必不可少的急救措施。
面對緊張的工期,團隊成員沒有多少時間可以休整,只能馬不停蹄地投入工作中。當地項目經理勸說,為了保證大家的安全,再多休息兩天,可是團隊成員卻說:“‘華程’人年輕,這點辛苦不算什么?!表椖拷浝聿唤Q起大拇指:“不僅是你們年輕,你們的航天精神更年輕!”
冬季,凜冽的寒風呼嘯地刮著,宿舍、辦公室、食堂都是臨時搭建的簡易板房,讓人無時無刻地感受寒風的刺骨。夜晚是最難熬的,每到夜深人靜,思鄉之情就愈發濃烈。出國前,團隊成員張松齡根據合同估算,如果順利可以春節前回家與家人團聚,可是由于任務延期,他不得不在異國他鄉過年。在秘魯,張松齡一人度過了“中秋”“國慶”“元旦”和“春節”。
使命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唯一理由。隨著海外市場的拓展,“華程”團隊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留下了足跡。他們經歷戰火洗禮,無畏生死依然心系祖國;他們置身艱苦環境,用執著堅守鑄就航天品格。在共建“一帶一路”的征程上,他們牢記使命、不負重托,用勤勞與智慧提升了航天品牌的國際影響力,擦亮了“中國制造”的金色名片。(記者 姜天驕)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