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網 發布時間:2023-05-29
編者按:國企改革“雙百行動”與“科改行動”實施以來,涌現出一批經營機制靈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顯著提升的“改革尖兵”。隨著國資委宣布這兩大專項行動擴圍深化,這些企業的典型經驗和先進模式,將為下一步國企改革向縱深推進提供有益借鑒。中國網財經記者跟隨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走進新國企·改革賦能新發展”系列采訪調研活動,實地探訪這些標桿企業,尋找它們的“成功密碼”。
70年前,中國化學工程集團為解決人民群眾“吃飯穿衣”問題應運而生,為新中國構建獨立完整的化學工業體系、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它也和很多老國企一樣,受挫于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形勢,在2015年前后困步于發展瓶頸期。
2017年,中國化學工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后,堅持“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通過打出一套改革創新的“組合拳”,讓企業發展打開了新局面。在沒有實施大的并購重組、累計消化歷史潛虧100多億元的情況下,通過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活力,用不到5年時間再造了兩個中國化學工程。
五年再造兩個中國化學工程
進入新世紀以來,部分化工領域逐漸趨于飽和,利潤空間不斷壓縮。2014年國際油價由盛轉衰,并在2015年跌入谷底,這使得曾經如火如荼的煤化工,變得不具有經濟性。
中國化學工程也在2015年前后陷入發展困境?!爱敃r我們的形容是‘斷崖式’下滑。一些所屬企業也是比較困難?!敝袊瘜W工程有關部門負責人回憶。作為一家有著近70年歷史的老國企,中國化學工程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歷史潛虧100多億元,當時人才流失也比較嚴重。
“大家覺得到了不改不行的時候了,但是怎么改?改偏了不行,改不好也不行?!?/p>
2017年7月,中國化學工程新一屆領導班子上任,制定了新的企業發展戰略,并“加快打造工業工程領域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高端化學品和先進材料供應商”,企業走上了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幾年來,中國化學工程全力落實“兩商”戰略:鞏固發展“第一商”,持續發揮化工領域“國家隊”作用,利用牽頭制定的《化工園區綜合評價導則》《化工園區開發建設導則》打造樣板園區工程;成立裝備公司、數科公司等企業,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務;加快建設“第二商”,己二腈、氣凝膠、可降解塑料等實業項目產出優質產品,“全球首套”常溫常壓有機液體儲氫項目在上海成功開車,雙氧水法制環氧丙烷、尼龍12中試項目等順利開工建設,柴油發動機催化劑、磷氟新材料項目、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實業項目加速落地。
2020年,國資委啟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1+N”政策體系和頂層設計出爐,國企改革有了施工圖。
借助三年行動的“東風”,中國化學工程出臺了涵蓋干部管理、薪酬考核等創新性制度和規范性文件38個,加快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持續構建市場化經營機制,鼓勵資本、技術、勞動等要素參與分配。
“鐵交椅”搬走了,“鐵飯碗”端走了,“大鍋飯”打破了,市場化機制成為最佳考核指揮棒。
中國化學工程在“四能”上狠下功夫,實現機構層級能升能降、干部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高能低。三年改革行動以來,兩級企業總部人員編制壓減15%,三級分子公司壓減33%。二級企業搞不好就變成三級企業,三級企業搞不好就銷號。新員工實現100%公開招聘,市場化退出員工近5800人。建立各層級、各崗位的360度全方位、立體式績效考核體系。10家所屬企業21名正職、18名副職干部因業績不達標、履職不力被免職、降職或責令辭職。工資分配與考核強掛鉤,總部同職級收入最大相差2倍,所屬企業負責人年度薪酬水平最大相差達7倍。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一系列改革舉措之下,“上崗靠競爭、收入比貢獻”理念深入人心,企業上下煥發出全新活力,邁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2022年,中國化學工程主要經濟指標再創歷史新高,新簽合同額、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是2016年的6倍、3.2倍、3.6倍,在沒有實施大的并購重組、累計消化歷史潛虧100多億元的情況下,用不到5年時間再造了兩個中國化學工程。
混改:一場全新的“化學反應”
國企有管理、技術、人才、擔當、口碑等方面的優勢,民企有市場化的機制,兩者結合,可以產生“1+1>2”的放大效應。這就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魅力所在。
中國化學工程2019年起啟動內部混改試點,綜合考量企業類別、企業規模、發展階段、改革意愿等因素,確立了6家混改試點單位,指導試點企業穩妥推進混改工作。結合內部試點經驗持續探索,截至2022年底,通過存量混改、合資新設、并購重組等方式共形成混合所有制企業30家,包括二級企業5家,三級企業25家。
混改一方面有效放大了國有資本功能,有利于國有資本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另一方面也通過資本融合促進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為企業發展提供充裕的資金保障。上述30家所屬企業通過混改共引入外部資本約46億元,此外,作為整體上市企業,股份公司實施了再融資,引入資金100億元,合計引入外部資金約146億元。
“央企品牌+民營機制+員工活力”共同形成了一場美麗的化學反應,混改后多數企業業績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并涌現了不少“明星企業”。
5月的“火爐”城市重慶已經開始熱浪滾滾,在位于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中國化學工程集團所屬中化學華陸新材料有限公司(簡稱“華陸新材”)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生產車間里,也是一派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數字化生產車間的傳送帶上,不間斷地運輸著剛剛生產出來的硅基納米氣凝膠復合材料產品。這些剛剛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在一天之內,被精心打包后銷往全國各地,廣泛應用在石油化工、熱力管網、建筑、新能源汽車等各個領域。
氣凝膠被譽為“改變世界的神奇材料”,它的隔熱效果是傳統隔熱材料2-5倍;作為納米級材料,它可以防水、防火,卻能良好透氣;它質輕,容易裁剪、縫制以適應各種不同形狀的用途;還可以起到吸聲降噪、緩沖震動等功能。
尤其是在“雙碳”戰略背景之下,氣凝膠的應用前景難以估量。保守估算,氣凝膠絕熱材料的全面使用可以降低40~50%的工業高溫輸送散熱損失,節能量占工業整體能耗的8~10%,可降低全國能源消耗5%以上,對實現“雙碳”目標助力巨大。
使用這樣的“神奇材料”會不會成本高昂?“其實氣凝膠在很多領域都具有經濟性?!比A陸新材總經理徐妥夫說,“例如,使用氣凝膠對某工廠一根325℃,DN300的蒸汽管線進行節能改造,與改造前進行對比,每方氣凝膠年節約標煤約8噸,減排二氧化碳約29.3噸,一年半業主就收回了投資成本。”
以氣凝膠為“拳頭產品”的華陸新材,是按照混合所有制模式設置股權結構,由華陸公司控股,同步設立員工跟投平臺,引入產業基金和戰略投資方,充分集合各股東方優勢特點,形成了多元股權結構。從公司成立到裝置投產,僅僅歷時一年零五個月;再到2022年投產首年實現新簽合同額1.89億元,創造了“中國化學工程速度”,展現了中國化學工程改革發展的質量。
而華陸新材控股股東華陸公司基于歷史底蘊深厚、技術傳承悠久、特色鮮明、積極創新、守信重諾等優勢特點,成功引入了擁有近二十年合作歷史的戰略投資者萬華化學,通過以“混”促“改”,企業經營機制全面重塑,改革發展煥發新活力。2022年華陸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凈利潤,分別較混改前增長63.3%、169.6%、172.7%,混改以來連續2年分紅不低于投資額的15%,交出了閃亮的經營業績成績單。
另一家混改“明星企業”——中化學生態環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生態環境公司”)是中國化學工程唯一以環保產業為主營業務的二級企業,自2020年9月組建以來創新實施職業經理人制度,通過市場化引入職業經理人團隊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生產環境公司成立之初可以說是一無所有?!敝谢瘜W生態環境有限公司總經理盧召義回憶,“2020年9月成立,當時公司只有我一個人,沒有網站、沒有宣傳冊、沒有組織架構、沒有管理制度,更不用說市場了?!?/p>
但就在短短的兩年里,生態環境公司克服了重重困難,實現了“從無到有、從零到一、由弱漸強”的蛻變,順利完成了市場經營布局。2022年完成新簽合同額46.34億元,較2021年增長44%,兩年累計完成新簽合同額78.53億元;實現營業收入12.46億元,較2021年增長76%,兩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9.53億元,混合所有制改革成果初步顯現。
這些都是中國化學工程混合所有制改革結下的“碩果”。
當下,中國化學工程的改革正在向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推開,正全力以赴推進世界一流企業建設,努力在新的征程上繼續創造嶄新業績。
【責任編輯:俞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