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報告》雜志 發布時間:2020-06-01
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規劃范圍為蘇、浙、皖、滬三省一市,常住人口2.2億,占全國人口的1/6,2018年GDP超過21萬億元,占全國GDP近1/4。民營經濟是長三角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數據顯示,2018年,滬、浙、蘇、皖四地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為68.7%、65.5%、55.6%、57.8%,均已超過半數。
以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長期以來存在聚集度低、生存能力相對脆弱等問題,如何破解這一問題,已成為長三角區域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之需。
作為中國節能環保集團綠色建筑業務板塊的核心主力,中節能實業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實業)在近年來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助力小微企業成長的園區開發模式,不僅受到了客戶、政府和社會各界的好評,也為實現國民共進、助力區域經濟轉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構建小微企業生態圈
在長三角地區,以小微企業為主體的民營經濟具有量大面廣的特征,是實體經濟的根基,但是長期以來,缺平臺、缺配套、缺規范的短板,已成為制約小微企業轉型發展的頑疾。
中節能實業的綠色產業園,則為破解上述頑疾提供了一條解決思路?!爸泄澞軐崢I背靠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全產業鏈運營平臺,以節能環保產業為主導,在產業培育上涵蓋了研發設計、中試生產、裝備制造、營銷展示等環節,有效促進了當地節能環保產業的高效聚集和轉型升級?!敝泄澞軐崢I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偉說。
在具體操作方面,中節能實業首先是重視發揮集聚效應,構建小微企業發展的產業鏈和生態圈。集聚效應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產業集聚。李偉告訴記者,中節能實業在招引企業入駐過程中,會優先選取產業質態新、技術含量高的優質科創型節能環保企業,并打造產業生態鏈。比如,中節能實業位于杭州的西溪首座產業園,入駐了菜鳥、vivo、51信用卡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節能環保高新企業,打造了高端綠色商務區的典型。

中節能西溪首座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中節能實業已投資建設了45個綠色產業園和商務園,面積近900萬平方米,入住企業合計1500余家,其中70%為節能環保、電子信息及智能制造類企業。園區入駐企業年總產值超過800億元,稅收超過30億元,位列中國產業地產30強的第8位。
集聚效應的另一方面是人才集聚。李偉告訴記者,中節能實業積極吸引科研機構、科研人才等落戶園區,通過促進人才資源的集聚與開發,實現資金、技術、項目管理的立體帶動,為新型產業培育和園區產業升級提供動力,實現園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小微企業提供“管家式服務”
在重視發揮集聚效應的同時,中節能實業還為入駐企業提供了“管家式服務”,助力小微企業的成長和轉型升級。
李偉告訴記者,中節能實業以園區孵化器、眾創空間等平臺為抓手,開展了項目備案、工商注冊、財稅服務、科技申報、金融服務、企業培訓等一系列公共服務和創業輔導服務,并通過聯動政府、銀行、商會、金融機構等內外專業資源,提供了持續性、高質量的企業服務,助力小微企業成長。
同時,中節能實業還與有關方面聯合成立了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建筑節能工程研究中心、中英低碳技術研究中心、浙江中歐低碳經濟研究合作中心等重點研發機構,推進創新成果轉化。
截至2019年底,中節能(嘉興)環保產業園共培育了新三板上市企業一家、小升規企業1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6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中節能(湖州)節能環保產業園則引進培育了“南太湖精英計劃”企業5家,省級科技型中小型企業16家,企業榮獲專利220余項。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中節能實業將黨建服務打造成了每個中節能綠色園區的特色標配,與政府部門、行業協會、企業、院校等開展結對共建,共同開展“黨建+”服務。李偉告訴記者,通過上述做法,一方面發揮了央企的黨建優勢和頭雁效應,激活了非公企業的紅色因子,另一方面,通過“黨建搭臺,業務唱戲”,搭建起了產業園客戶與各地方組織的交流與協作平臺,從而促進了入園企業更好發展。
中節能實業提供的“管家式服務”,不僅包括產業發展服務,還包括生產生活環境的服務。在綠色園區的開發過程中,中節能實業將多年積累的綠色建筑開發和技術集成經驗應用到綠色園區的開發中,為入駐的小微企業提供了綠色和智慧的生產生活環境。
李偉告訴記者,中節能實業的所有園區,均按照綠色建筑星級標準,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氣候、地質條件與市場接受程度,選擇適宜的綠建技術進行建造。
“我們綜合運用了包括屋頂光伏太陽能、地源熱泵、索樂圖日光導入系統、餐廚垃圾處理系統、雨水回收再利用、雨水凈化系統等多項綠色建筑技術,實現了園區環境的綠色化和生態化?!崩顐フf。
中節能實業的園區不僅綠色,還充滿了“智慧”。李偉告訴記者,中節能實業下屬的園區項目,均由國家一級資質的物業管理公司——中節能(杭州)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節能物業)進行管理,建立并實施了集節能、環保、安全于一體的標準化“綠色運營”服務管理體系。
據了解,上述服務管理體系由三個方面構成。首先是建設“智慧園區大腦”,即依托中節能物業既有的智慧園區管理系統和服務平臺,通過節能慧園APP、微信公眾平臺、客服中心、創新服務中心等窗口,打造“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體系,提升園區用戶服務的可獲得性。
其次是建立低碳能源數據公共服務平臺。中節能物業通過數據采集、預測預警、分析研判、資源分配、應急處理,對園區內人流、物流、能耗、環保、消防和生產安全等進行高效管理,從而實時、直觀掌握企業生產經營情況。
最后是成立安全環保聯合管理委員會。中節能物業建立了園區微型消防站,通過消防車、消防報警器、消防監控、能源數據平臺,形成了園區消防的實時聯通,從而全方位、全天候保衛園區及客戶的安全。
助力小微企業轉型升級
2019年1月27日,推動長江經濟帶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印發《關于支持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在長江經濟帶中發揮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的指導意見》,就支持中國節能充分發揮污染治理主體平臺作用,全力打好長江保護修復攻堅戰做出了重要部署。
在上述背景下,中節能實業搶抓中國節能與長江經濟帶11個省市“共抓長江大保護”的全面戰略合作機遇,提出了“綠色生態城區發展運營商”的新戰略定位,推動業務模式由現有的綠色園區開發向服務引領綠色生態城區發展延伸。
2019年5月11日,中節能實業與浙江省湖州市湖州開發區、湖州城市集團三方共同簽署了《建設綠色智能生態科技城 共抓長江大保護》合作協議。根據協議,三方將在科技城16.3平方公里范圍內,共同圍繞環境綜合治理和綠色發展項目,實施“186”工程(即建設1個生態城、融入8大生態系統、投資600億元),共同打造綠色生態綜合解決示范區和科技創新示范區。
李偉表示,發展綠色生態城區,是中節能實業在新時代戰略定位的升級,也是下一步轉型拓展方向。中節能實業將進一步綠建業務作為集團節能環保業務天然載體的作用,借助集團節能環保全產業鏈的綜合優勢,和兄弟公司在細分領域的專業解決方案能力,加快推進湖州綠色生態科技城項目建設,打造綠色生態城區樣板工程,邊試點邊總結,發掘新的業務增長點,形成可復制的商業模式。
“未來,中節能實業將按照打造‘有高度、有溫度、有力度’的長江大保護主體平臺的實施要求,深入推進與各地市政府、專業機構在綠色建筑、綠色園區、綠色生態城區建設,以及節能環保產業孵化、技術培育等領域的合作,共同為長三角地區小微企業成長、綠色轉型貢獻節能方案和央企力量。”李偉說。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