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9-01-11
日前,科技部部長王志剛在北京主持召開了科技領域改革先鋒代表座談會。會上,40年100位“改革先鋒”中的五位科技領域“改革先鋒”稱號獲得者巨曉林、孫永才、潘建偉、包起帆、葉聰,結合親身經歷暢所欲言,憶往昔,表示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創新事業進行到底。
帷幕拉開 建功立業
1978年,盛況空前的全國科學大會隆重召開,開啟了“科學的春天”,也拉開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大幕。從此,無數科技工作者得以在改革開放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角。對這一點,科技領域的改革先鋒們深有體會。
“改革開放的40年,是我國軌道交通發展速度最快的40年,也是我國軌道交通裝備技術實現從追趕到超越的40年。我們建成了世界領先的軌道交通裝備產品技術平臺和制造基地,以‘復興號’為代表的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動車組和城軌地鐵車輛等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為我國交通事業提供了強大的裝備支撐,為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動車組走向世界奠定了堅實基礎?!薄皬团d號”高速列車研制的主持者孫永才說,改革開放40年來,從“綠皮車”到動車組,從“萬國機車”到“復興號”,從普通鐵路到高速鐵路,從“追趕時代”到“引領時代”,一次次速度的飛躍,見證了我國科技創新的巨大進步和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
孫永才說,“復興號”的背后,凝聚著無數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僅在國內,中國中車就聯合了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25所一流重點高校,中國科學院等11家科研院所,51家國家級研究實驗室,組織68位院士、2萬多名工程技術人員攜手攻關,凝聚起了中國高鐵創新的強大“引擎”。
“我只是一名長期工作在生產第一線的技術人員?!母锵蠕h’的榮譽不僅僅屬于我個人,更應屬于全國千千萬萬辛勤工作的科研人員,是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發展的好機遇,搭建了建功立業的大舞臺,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我們都是親歷者、參與者,更是見證者、受益者。我走過的路,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個普通職工命運變遷的路?!薄案劭谘b卸自動化的創新者”包起帆介紹,他歷經了機修工人、技革員、工程師、碼頭公司經理、集團技術副總裁、技術中心主任、上海市政府參事、華東師范大學物流研究院院長等眾多工作崗位,和同事們一起先后開展了130多項技術創新,其中3項獲得國家發明獎,3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44項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36項獲得日內瓦、巴黎、匹茲堡等國際發明展覽會的金獎,獲得了何梁何利技術創新獎、世界工程組織阿西布優秀工程獎等榮譽。
“我國目前99%的電氣化鐵路、100%的高速鐵路和99%的城市軌道交通,都是改革開放這40年修建的,其中60%以上的電氣化鐵路、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由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建成開通,這得益于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鼓勵群眾性創新活動。” 知識型企業職工的優秀代表巨曉林介紹,中國中鐵電氣化局集團公司以“技能大師工作室”為龍頭,以“勞模創新工作室”“職工創新工作室”為載體,充分發揮群眾性技術創新的基礎性作用,為職工的技術革新、發明創造等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企業創造了豐厚的經濟效益,也使得中國能參與印尼雅萬高鐵、以色列城市地鐵等項目,向全球推介中國技術、中國標準和中國制造。
放眼全球 占據制高
“改革開放以來,孫家棟、袁隆平、王選等老一輩杰出科學家為中國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目前我國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們這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責任非常重大。”量子信息研究的創新者潘建偉說,當代的科技創新一方面要聚焦在重大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領域,解決“卡脖子”問題,打破國際壟斷和技術壁壘,有效支撐相關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要聚焦事關國家長遠發展、可能催生變革性技術和產業革命的戰略必爭領域,占據科技制高點,成為領跑者和開拓者。
“改革開放讓我們中國科技工作者有了占領世界科技革命戰略制高點的條件和實力。”潘建偉說,比如,經過十余年的努力,他們已經建立起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實驗研究平臺,取得了多項國際領先的原創性成果,為我國在國際量子科技版圖上占據一席之地盡了一份力量。當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的預定科學實驗任務成功完成后,不僅奧地利,包括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瑞典等科技強國的科學家也先后主動請求加入我國的量子衛星項目中開展合作研究。
潘建偉表示,正是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科技制度的不斷創新與完善,使得我國的科技事業正處于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我們科技工作者正處在一個不斷實現和超越夢想的光榮時代。
“改革開放40年,我國對深??蒲械耐度虢o我們創造了機會,能讓我們團隊去探索更深更廣的海洋,讓我們向地球海洋最深處發起挑戰成為可能。”載人深潛事業的實踐者葉聰說,在“蛟龍號”之后,越來越多的潛水器進入大眾視野,像“潛龍號”“海馬號”“海龍號”“海燕號”“海翼號”“海斗號”等。我國現在擁有載人潛水器、有纜遙控潛水器、無纜自治潛水器、光纖遙控潛水器,還有水面和水下滑翔機,已經具備了這種譜系化的潛水器研發實力。
葉聰表示,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研制,三個階段的設計已經完成,關鍵技術和工藝得到了突破,部件的加工正在緊張有序地進行,相信團隊能夠在幾年內實現萬米深潛,去推動整個世界海洋科學和技術的進步。(記者 袁于飛)
【責任編輯: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