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8-02-22
對企業來說,“走出去”是實現國際化發展的必由之路。通過觀察,外資企業“走出去”,通常是公共關系、聲譽管理等軟實力先行,中國企業“走出去”,則多是資本等硬實力先行。實踐證明,面對海外市場,企業軟實力先行,各項事業發展事半功倍;軟實力滯后,則事倍功半。
近年來,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大大加快。一般來說,中國企業在“走出去”時,最先“走出去”的往往是資本和勞務服務,其次是產品,再次是技術。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通常是出現負面輿情后,企業才開始著手應對、開展正面宣傳、打造品牌形象、踐行社會責任?!白叱鋈ァ钡幕韭窂绞恰百Y本—服務—產品—技術—品牌形象—聲譽管理”。
反觀當前一些發展成熟的跨國公司,在開拓國際業務過程中,路徑與此恰恰相反。它們往往是公共關系和品牌先行,然后是產品和服務、投資建廠、賣技術和專利,最后再進行資本輸出。
日本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就是一個聲譽管理先行的成功案例。日本企業首先在中國進行大量社會公關活動。上世紀80年代,建設中日友好醫院、組織中日3000名青年大聯歡、建設中日友好林、結對建立中日友好城市等。第二步則加大對品牌形象的投入,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松下、索尼、東芝、夏普等日本企業的廣告在我國的電視、廣播、報紙等傳播渠道頻繁亮相,而且采取饑餓營銷策略,品牌宣傳聲勢巨大,在產品供應方面卻供不應求。第三步就是合資建廠、轉賣技術。第四步再進行資本輸出。日本企業“走出去”基本遵循著“公共關系—品牌—產品和服務—技術—資本”的路徑。
客觀地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做法還不夠成熟。2017年,我國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但是,過去中國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時大多先投資,最后再進行聲譽管理工作,導致海外市場對中國企業的印象不佳,通常是“大而不強”,無形中對中國企業實現“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設置了障礙。
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必須充分重視品牌聲譽的重要性,意識到“走出去”,聲譽管理先行則事半功倍;反之則舉步維艱、事倍功半。
如何更好營造企業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和聲譽,是一個關鍵問題,其中重要一環,就是在傳播過程中細分傳播對象、實現精準傳播。
一是要加強與國際媒體的溝通。目前,西方國家的輿論基本上還是被金融時報、路透社、彭博等國際傳媒集團掌控。如何與這些“國際主流媒體”保持有效的溝通關系,對企業的海外傳播非常重要。應主動出擊,以坦誠開放的姿態面對海外媒體,通過與國際媒體駐華代表處深入溝通,加深了解和交流合作,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等方式,為其提供有效信息,組建起海外傳播的“朋友圈”。
二是做好分區域的傳播策略研究。前幾年,中國石化作為國際田聯的官方合作伙伴,制作了企業宣傳片進行投放,內容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小清新”風格。這一風格的內容在歐美地區受到廣泛好評,但在莫斯科舉辦的國際田聯世界錦標賽上,卻沒有得到認可。經研究發現,因為俄羅斯民族崇尚實力,通常更加注重企業的世界排名和經營業績,“小清新”風格不對其“胃口”。這個例子說明,不同的文化傳統會導致同一內容的傳播效果大相徑庭。“走出去”企業必須對目的地國的政治、經濟和媒體環境進行研究,因地制宜制定有的放矢的精準傳播策略。
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很多企業在新媒體發展初期沒有對其給予足夠重視,這種認識必須轉變。如今,海外信息傳播方式和信息載體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中國企業要及時適應,充分利用各種平臺和渠道積極發聲。
應該看到,中國企業要真正“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除了技術實力外,企業自身的文化實力也很重要。不少“走出去”的企業缺乏與海外公眾和利益相關方在文化方面的溝通,難以形成情感共振,這種情況必須引起重視,并加以改變。
此外,通過觀察在中國市場發展的外資企業,我們發現,它們都在竭力弱化本國色彩,更多地強調要造福中國本地。比如,韓國三星集團一直強調扎根中國,做中國人民喜愛的企業;美國通用電氣公司曾表示在中國的使命就是要向中國人民轉移知識,用技術造福中國人民;荷蘭皇家殼牌集團一直以“以負責任的方式滿足全球目前和未來的能源需求者”自居。這些跨國公司大都在展示自身的全球視野、開放胸懷,把解決全世界大多數人民的需求和困難作為自己的使命?!白叱鋈ァ钡闹袊髽I也要在這方面下功夫,實現自身更好發展,才能為祖國做出更大、更多貢獻。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新聞發言人 呂大鵬)
【責任編輯:陳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