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18-02-09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靠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提出,“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進一步延伸,指明了從制度層面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發力點和突破口。當前的一項首要工作,就是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認識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以扎實管用的政策舉措和行動,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實力連上臺階、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經濟更具活力和韌性、發展質量顯著提升。在國內外經濟環境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其中一條極為重要的經驗,就是始終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不動搖,尤其是緊緊抓住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這個“牛鼻子”,大力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5年多來,我國推出了1500多項改革舉措,其中,經濟體制方面的內容堪稱“重頭戲”,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商事制度改革、實施負面清單制度……激發了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朝著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的經濟體制更進一步。
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基礎。應該看到,在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方面,現階段還存在諸多不足。有的地方固守陳舊觀念,存在不利于統一市場、妨礙公平競爭的做法;有的領域對市場主體“挑肥揀瘦”,簡單以“經濟成分”做衡量標尺;有的資源要素在區域間不能自由流動,人才引進、技術轉化等還會遭遇各種壁壘;有的民營企業遇到不少困難,很多非市場競爭因素制約了企業更好發展。這些問題的出現,還是因為改革尚不徹底;解決好這些問題,唯有堅定不移繼續推進改革。下一階段,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必須再大一些、步子必須再快一些。
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迫切需要以改革為動力,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二是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上下功夫,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特別是要大力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以制度之力遏制“脫實向虛”等不良現象;三是繼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打破并且防止各種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不斷完善市場監管體制。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改革不會一帆風順,更不能一蹴而就。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各地各部門都要有“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的耐力、定力、魄力,不斷提升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不斷加強“啃硬骨頭”的信心和決心,繼續推動“放管服”改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聚焦“三大攻堅戰”,著力構建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為完善現代化經濟體系提供堅實制度保障。
(經濟日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陳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