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5-09-19
制造業是大國經濟的“壓艙石”,關乎國家經濟命脈,是保障國家安全的關鍵所在。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并將制造業必須筑牢與糧食飯碗必須端牢同列為“兩個必?!?,深刻揭示了制造業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根基作用。
當前,我國制造業總體規模連續多年穩居全球首位,工業體系門類齊全,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瓶頸亟待突破,產業鏈供應鏈韌性面臨考驗,全球價值鏈位勢提升任重道遠。有效應對各種困難挑戰,努力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承載著雙重使命:一方面,肩負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任,主要是通過穩就業促就業筑牢民生保障基礎,依托技術擴散促進共同富裕,借助綠色轉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另一方面,承擔著探索解決工業文明帶來的問題的使命,一些西方工業化國家曾深陷技術陷阱與產業空心化困局,而我國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秉承綠色低碳理念,引領制造業走出一條發展新路,努力為全球提供發展權與環境權相統一的新方案。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浪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這一要求既錨定了轉型方向,也揭示了破局之道,即以自主創新突破技術壟斷,以價值躍升打破“低端鎖定”,以系統思維統籌發展和安全。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探索的是一條兼顧效率與公平、協同技術進步與文明演進的新路徑,提供了實現現代化的新選擇。
思想理論的科學引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論是實踐的指南。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先進思想理論的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都離不開制造業,要在推動產業優化升級上繼續下功夫”“要立足現有產業基礎,扎實推進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傳統制造業升級,發揮科技創新的增量器作用”。這些重要論述既根植于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又深刻回應了時代變革的實踐要求,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理論遵循。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了制造業發展的價值取向。我國在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將改善人民生活、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促進充分就業夯實共同富裕根基,以建設綠色工廠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以傳承工匠精神塑造工業文化內涵。這種發展觀超越了“見物不見人”的觀念,使產業進步與人的發展同頻共振。
統籌發展和安全的辯證法則,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方法論指引。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挑戰,我國一方面深入實施“鏈長制”,通過建鏈、延鏈、補鏈、強鏈,形成產業合力,筑牢產業安全根基;另一方面借助共建“一帶一路”推動標準“出海”,在開放合作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深刻把握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系,還有助于統籌兼顧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當鋼鐵行業通過超低排放實現“黑”變“綠”,當紡織業通過數字技術賦能走向柔性定制,傳統產業煥發的新生機,恰是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的生動寫照。
發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將科技創新置于驅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萍紕撔履軌虼呱庐a業、新模式、新動能,對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在技術自主可控方面,強調以新型舉國體制攻克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在轉型升級方面,強調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在制度創新方面,強調加快形成科技、產業、金融的良性循環。
上述思想理論構成有機整體,通過錨定價值坐標、把握方法論要義、解決動力源問題,不僅破解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過程中大而不強的問題,更在哲學層面回應人類文明的共同命題。“中國方案”將價值重塑、制度創新與技術變革熔鑄于火熱實踐,為世界提供了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范式。
并聯式推進的發展之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這蘊含著對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和對發展規律的精準把握。我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既是對西方傳統工業化道路的批判超越,更生動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邏輯。
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上世紀50年代的156項重點工程、60年代的三線建設布局、70年代的兩次大規模技術引進,構建起了工業的基本骨架,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后,“以市場換技術”策略嵌入全球價值鏈,通過開放國內市場吸引外商投資,在承接產業轉移中積累規模優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制造業增加值躍居世界首位。新時代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產業體系更加健全,產業鏈更加完整,實現質的顯著提升和量的穩步增長,綜合實力、創新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C919大飛機翱翔藍天、復興號高鐵馳騁大地、特高壓輸電技術領跑全球,標志著我國制造業實現從“跟跑者”向“并跑者”“領跑者”轉變。這一歷程印證了“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必須靠自力更生”的戰略清醒,彰顯了自主創新在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中的關鍵作用。
我國制造業發展之路的獨特性在于實現了“并聯式推進”。與西方“輕工業—重工業—服務業”的線性演進模式不同,我國工業化、信息化、智能化三重變革疊加推進,在工業化尚未完成時布局信息化,在信息化深入發展中搶抓智能化機遇。這種發展模式壓縮了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進程,使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除了我們的后發優勢外,深層動力更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通過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攻克關鍵技術,通過超大規模市場加速技術迭代,通過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協同破解轉型陣痛?!爸袊圃臁钡某晒嵺`,在評價維度上,將單一技術指標轉向自主創新、包容性發展、環境可持續性的三維坐標體系,為后發國家打破“低端鎖定”提供了新思路。
破解世界難題的中國探索
我國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既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底座和關鍵引擎,也是回應人類工業文明共同挑戰的中國答卷?!巴苿又圃鞓I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戰略部署,以獨創性實踐探索解決全球工業化進程中如何破除“中心—邊緣”的依附體系,以及如何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平衡的難題,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彰顯了中國智慧。
在技術治理領域,通過平等協作促進全球技術合作。例如,印尼雅萬高鐵項目建設期間,從建設到運維,我國通過將專業知識與技術留在當地,助力印尼人才培養,不僅做到“授人以魚”,更實現了“授人以漁”,將單向技術轉移升華為能力共建。
在規則制定維度,實現標準領跑全球。例如,我國獨有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憑借其輸送容量大、距離遠、造價低、損耗小等優勢,解決了巴西“北電南送”難題,是中國方案“走出去”的生動實踐;蒙內鐵路從規劃藍圖走向現實的全過程,采用中國標準打造“建營一體化”體系,其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祛除了一些西方企業“重建設輕維護”的痼疾。這些都是通過更高性價比、更適配當地需求的解決方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去依附化”的路徑選擇。
在生態倫理層面,打破了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二元對立的困境。西方傳統工業化普遍走過一條“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徑,往往將環境成本轉嫁給后發國家,我國則通過綠色技術創新,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為實踐。以寧德時代宜賓工廠為例,作為新能源產業的全球首家電池零碳工廠,該廠區80%以上能源來自于可再生能源水電,每年可減少約40萬噸碳排放。
歷史正在見證并將持續見證:當中國光伏板在埃及沙漠收集陽光,當中歐班列載著中國制造設備橫貫亞歐,這些不僅是產品的流動,更是一種新的觀念的傳播——它證明制造業可以既創造繁榮又守護生態,既攀登技術高峰又促進公平共享。這些生動實踐背后,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智慧的當代轉化,其世界意義在于克服了工業文明發展的弊端。當西方深陷技術霸權與生態赤字困境時,我國以技術共享詮釋開放包容,以互利共贏摒棄零和博弈,以綠色產能踐行全球擔當,在自主創新中守護安全底線,在開放合作中共享發展紅利。這種探索超越了“國強必霸”的陳舊邏輯,將“立己達人”的使命情懷轉化為“美美與共”的產業實踐。
“三化”協同的系統性變革
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關鍵在于將“三化”協同理念轉化為系統性實踐。這一路徑既非單一技術路線的線性推進,也非局部環節的碎片化調整,而是通過技術突破、制度創新與價值重塑的深度融合,構建制造業轉型升級新范式。其中,高端化是方向引領,智能化是手段支撐,綠色化是價值導向,三者構成有機整體。
在高端化升級層面,以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突破核心技術壁壘。針對高端芯片、工業軟件和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核心領域,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工程,集中優勢資源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同時,通過技術改造推動傳統產業煥發新生,實現“老樹發新枝”,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實現“小苗成大樹”,促進新舊動能轉換。
在智能化躍遷層面,本質是通過數字技術重塑傳統制造業。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超萬家工廠,實現研發設計、生產管控、供應鏈協同的全鏈條數字化;人工智能與5G技術的深度融合,使遠程故障診斷、虛擬仿真測試等成為日常生產環節;針對中小企業“不敢轉、不會轉”的痛點,云平臺提供模塊化的解決方案。這種大企業建平臺服務中小企業的生態模式,有助于筑牢釋放數字經濟效能的基礎,避免產生“技術孤島”現象,縮小數字鴻溝,加速推動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
在綠色化轉型層面,通過突破末端治理思維,轉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續發展。截至2024年,我國國家級綠色工廠達到6430家,實現產值占制造業總產值比重約20%,這些工廠基本實現了用地集約化、原料無害化、生產清潔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并且成績是在保持工業平穩增長的情況下實現的。一系列實踐充分證明,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既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抓住的重大機遇。我們必須加快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助力挺起中國式現代化的產業“脊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