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發布時間:2025-09-11
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但是,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結構性矛盾、政策性障礙和體制性因素仍然存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要以更大勇氣、更大力度、更有成效的改革開放為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深化改革開放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將改革開放作為破解發展難題、激發內生動力的根本途徑,以非凡的戰略定力和宏大的改革氣魄,從夯基壘臺、立柱架梁到全面推進、積厚成勢,再到系統集成、協同高效,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改革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前所未有,極大激發各方面各領域發展的動力、活力、潛力,有效應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挑戰,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兩大奇跡。2012——2024年,我國經營主體總量從5500萬戶增長到1.89億戶,其中企業從1300多萬戶增長到600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從4000萬戶增長到1.28億戶,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國內生產總值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12年至2024年,增幅接近1.5倍,連續邁過110萬億元、120萬億元、130萬億元三個臺階,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位,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顯著增強。
當前,我國正處于以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時期,既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面臨諸多風險挑戰。從國際看,世界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個別國家熱衷于打關稅戰,搞“小院高墻”“脫鉤斷鏈”,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構,變亂交織的外部環境帶來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增多。從國內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基礎研究能力比較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綠色發展方式還沒有普遍形成,重點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高質量發展面臨不少困難挑戰。
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根本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實踐充分證明,改革是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手術刀”,開放是分享經濟全球化紅利的“金鑰匙”。只有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不斷釋放發展活力、增添動力、挖掘潛力,突破瓶頸、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占據優勢、保持主動、贏得未來,不斷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
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為高質量發展定向導航
新發展理念是高質量發展的指揮棒和信號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世情國情黨情的深刻變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性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刻回答了關于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新發展理念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解決中國問題的典范,是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理論成果,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彰顯了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真理光芒。
新發展理念為改革開放提供科學指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并且以“六個必然要求”深刻闡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更好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牢牢把握這一要求,就要圍繞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努力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取得新突破。這些關鍵突破點,共同構筑起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開放的戰略支撐。
新發展理念對改革開放提出具體要求。創新發展錨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要求創新科技體制機制,破除制約創新的藩籬,推動經濟發展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協調發展著眼于不平衡現狀,要求完善區域協同和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打破要素流動壁壘,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發展格局,縮小區域、城鄉差距;綠色發展順應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需求,要求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抓手,倒逼生產生活方式轉型,開辟經濟增長新賽道;開放發展立足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地位,要求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與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接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進一步拓展發展空間;共享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加快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等領域改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為高質量發展凝聚強大合力,確保改革開放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穩步前行。
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質量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改革開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開放的辦法來解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近年來,我國通過“三去一降一補”“破、立、降”“鞏固、增強、提升、暢通”等舉措,強化科技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顯著提升了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但也要看到,部分領域供需錯配問題依然存在,一些行業供給質量和效率仍不夠高。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重點推進以下領域改革。
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加快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加強新領域新賽道制度供給,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完善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政策和治理體系,引導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發展壯大新興產業。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持續提升國家標準,支持企業積極運用數智技術、綠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建立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的引導機制,形成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澎湃動力。
完善發展服務業體制機制。完善支持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按照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要求,破除跨地區經營行政壁壘。緊扣產業轉型升級需要,聚焦重點環節分領域加大改革力度,推進生產性服務業融合發展。適應我國消費結構向服務消費持續擴大轉變的趨勢,推進生活性服務業高質量發展。
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建立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投入機制。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利用數字技術賦能傳統產業,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形成新的產業業態和商業模式,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健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制度。繪制重點產業鏈圖譜,建立關鍵環節備份體系,完善產業鏈協同創新機制和跨區域產業協作機制,強化要素保障統籌協調能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抗風險能力。
健全綜合治理“內卷式”競爭體制機制。綜合施策,加強宏觀調控,更加注重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解決“內卷式”競爭問題。完善公平競爭審查制度,規范競爭秩序,遏制低價傾銷。建立健全行業擴張產能預警機制和過剩產能退出通道,推動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內卷式”競爭行業控產能、壓產量,盡快實現市場出清。規范地方政府行為,破除各種不規范不合理的招商引資亂象。加強行業自律,規范企業行為,引導企業公平競爭和差異化發展,嚴懲違背市場規律的惡意競爭行為。
以制度型開放為重點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高質量發展拓展新空間
高水平開放是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積極推動從商品和要素流動型開放轉向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是我國全面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求,重點推進以下領域改革。
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在自貿試驗區和海南自貿港先行先試《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規則,推動數字貿易、知識產權保護等制度創新,加大服務業開放政策力度,放寬電信、醫療、教育、文化等服務業市場準入,擴大優質服務進口,提升服務業發展水平。
完善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機制。聚焦“五通”建設,深化國際產能合作,拓展健康、綠色、數字等新領域合作。加強對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完善政策支持體系,加強風險防控,鼓勵企業開展跨國投資經營,拓展國際市場。2024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貨物貿易額達22.1萬億元。
健全統籌發展和安全相關機制。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維護多邊主義,反對單邊霸凌行徑,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在擴大開放中強化風險防控,完善外資安全審查、產業安全預警等機制,保障糧食、能源資源、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保障,能夠引導經營主體行為,激發經營主體創新創造活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要按照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要求,重點推進以下領域改革。
在激勵方面,一是建立健全創新激勵機制。加大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完善研發投入補貼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對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的企業和科研人員,給予足夠的獎勵和榮譽表彰,營造尊重創新、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同時,完善人才激勵機制,提高人才待遇,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讓人才能夠安心從事科研和創新工作。二是完善市場競爭激勵機制。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鼓勵企業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提高市場競爭力,對優秀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和物質激勵,推動企業做強做優做大。
在約束方面,強化環保、安全等制度約束。嚴格環境執法,對高污染、高能耗企業實施嚴格監管,倒逼企業加快綠色轉型。加強安全生產監管,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完善質量監管制度,加強對產品和服務質量的監督檢查,對質量不合格企業進行嚴厲處罰,維護市場秩序和消費者權益。
建立健全政績考核激勵約束機制。完善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體系,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創新能力、生態環境等指標,引導地方政府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工作重點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