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19-05-10
當前,國際形勢風云變幻,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面對新形勢新階段新要求,我們必須保持戰略定力和戰略耐性,堅持底線思維,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情,保持經濟增長在合理區間。要以更大的決心,更有力的舉措,堅定不移推進改革開放創新,練好內功,加快做強做大自己,充分激發經濟發展潛力、活力和動力。
推進高質量發展必須大力推進改革開放
總的看,我國現行體制機制主要還是在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形成的,與高質量發展階段不適應。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大力推進改革開放。堅持創新發展,需要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教育體制改革,完善國家創新體系,提高科技有效供給能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創新能力,增強創新對高質量發展的引領支撐作用。堅持協調發展,必須優化生產力布局,著力推進老工業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堅持綠色發展,要加快完善綠色發展的市場機制,嚴格企業發展環保約束,發展綠色制造。堅持開放發展,要更好地利用國際優質要素、市場空間和規則體系,積極拓展國際發展空間,培育我國經濟新的競爭優勢。堅持共享發展,要切實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有效促進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穩步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切實增強發展動力。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推進高質量發展,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為重點,著力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一是要圍繞鞏固和擴大“三去一降一補”成果,加快制定“僵尸企業”處置辦法,建立市場化法治化去產能機制。堅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和因城施策、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長效機制。推動結構性去杠桿,保持宏觀杠桿率總體穩定。有效降低融資、物流、能源電力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使綜合成本與我國發展階段相適應。圍繞培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扎實有效補短板。二是要圍繞增強生產要素支撐和微觀主體活力,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和人才培養體制改革,加快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加快金融市場化改革,優化金融供給結構,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更大力度拓寬金融業雙向開放。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為突破口深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進一步優化國有資本戰略性布局,全面實現從管企業向管資本轉變。堅定“兩個毫不動搖”,著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優化營商服務環境,充分激發非公經濟主體活力。加快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建立健全現代社會事業制度,使事業單位變成獨立的社會主體。三是要圍繞提升產業發展水平,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堅持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并重,著力增強制造業創新能力,加快重塑新的競爭優勢。切實推進服務業市場開放,打破行政壟斷和市場壟斷,提高服務業的有效供給水平和能力,充分激發服務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四是要圍繞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完善金融向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傳導機制,促進人才向企業流動,建立技術轉移機制,暢通生產要素配置市場化渠道,建立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暢通落后產能退出渠道。要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財稅體制、收入分配體制等改革,暢通生產、流通、分配、消費以及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的國民經濟大循環。
著力擴大高水平開放
開放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要全力打造更有吸引力的營商環境,以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和提升外資質量為重點,完善外貿稅收政策,調整規范外貿進出口企業環節收費,大幅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快推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盡快制定新的外資基礎性法律,深度對接并精準磨合國際高標準商事規則,重點推進貿易便利化、投資自由化、金融國際化、管理現代化、監管法治化,大幅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要積極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落實好金融行業開放的相關措施,擴大外資銀行業務范圍,鼓勵在信托、貨幣經紀、金融租賃、消費金融等領域引入外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是積極參與國際經貿規則制定、爭取全球經濟治理制度性權力的重要平臺。要以自由貿易區建設為抓手,以更加積極有為的行動推進中國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將自貿區建設作為“一帶一路”倡議推進的重要內容,與有意愿的國家和地區共同商討自由貿易區建設。爭取同大部分新興經濟體、發展中大國、主要區域經濟集團和美歐發達國家建立自由貿易區,積極參與全球經貿治理體系變革。
潮起海天闊,揚帆正當時。實踐充分證明,改革開放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越是外部環境復雜,我們越要改革開放。事實上,從改革開放40年的實踐看,凡是那些改革開放比較深入的行業,競爭力就比較強。因此,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團結奮進,著力推進改革開放創新,中國經濟的巨輪就一定能夠轉向高質量發展,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王昌林 金瑞庭)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