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廣西投資集團 發布時間:2025-09-19
北部灣的風,掠著浪尖吹,83座百米高的風機憑海臨風,巍然矗立,3支葉片像巨手掃過波濤。風速達每秒3米,葉片便緩緩轉動,將海風轉化為綠色清潔電能,輸送上岸,點亮萬家燈火。
“看大屏幕,轉速、發電量、風機運行狀態一目了然。”9月上旬,在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中控室里,廣西投資集團旗下廣西能源集團海上風電項目技術負責人沙欣宇指著大屏幕介紹,語氣中滿是自豪。這是廣西首個海上風電項目,也是全國首個全嵌巖基礎海上風電項目,為廣西向海圖強注入強勁能源動力。

截至2025年9月14日,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萬興海風場安全運行598天
為何向藍海要綠能?數據給出了答案:項目裝機70萬千瓦,年上網電量約20.6億千瓦時,可滿足200多萬家庭的基本用電,每年可節省標煤約6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164萬噸。這背后是“雙碳”目標下的戰略選擇,既補全廣西海上風電的短板,更給全國巖基海域綠能開發提供可復制樣本。
但藍海不好“啃”。第一步就卡在了設計。海上風電,穩是關鍵。單臺重達1700噸,想在浪里站穩,全靠“支撐腿”——風機基礎導管架。
國內多數風電場為淤泥砂質地質,要么單樁直扎海底,要么四樁導管架四平八穩,可廣西項目所在海域是堅硬巖基海床,單樁打不進去,四樁成本太高,老路走不通。
“那就搞三樁!”設計團隊大膽創新“三足鼎立”方案。這不是簡單減一條腿,而是打破行業慣性,用數據將地質特點、水文規律轉化為參數,以定制化基礎替代通用方案,實現技術破局。要抗住15級及以上的臺風,還需精準捕捉北部灣50年一遇的惡劣氣候及海況,通過篩數據、套公式、剔干擾,終于算準了83個機位249根不同“支撐腿”的極限荷載。
闖過設計關,施工關更難。北部灣海域地質復雜,海床覆蓋層淺、巖石硬度高、波流雜亂無章、過境臺風多,施工窗口期短。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黨員先鋒隊見招拆招,練出兩手“穿針引線”絕活。
一手在海底:夜間退潮時,通過潛水員精準指揮,在水下20多米處,將導管架3根插尖支撐腿精準插入嵌巖植入的海底工程樁,再通過高強度注漿,讓重達750噸的導管架穩穩矗立。
另一手在高空:在130多米高的塔筒頂端安裝重達200多噸的風機葉片,需克服百米高空風速忽大忽小的不利影響,將葉片輪轂底部的180顆螺栓精準對接180個機艙螺栓孔。毫米級的誤差控制,標志著我國海上風電施工從“能建”邁向了“建好”。
困難中,施工紀錄不斷被刷新:國內最快20天完成單臺風機嵌巖基礎,最快40小時裝完一臺風機,10余項技術實現國內首創、首次突破。
設備和工藝技術也同步升級。風機葉片采用創新式的氣彈裁剪技術,葉片更輕,捕風能力更強;半濕式鋁塑復合帶海纜采用無鉛化設計,更輕更環保,更利于海上施工;塔筒、發電機、齒輪箱等核心部件國產化率100%,更適配北部灣海域風浪、鹽霧等特殊氣候。

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萬興海風場航拍
作為風電場“心臟”的海上升壓站,國內同等規模的海上風電項目需建2—3座。而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依托多項核心技術建起模塊化大容量升壓站,1座即滿足需求,還配置智能巡檢機器人實現無人值守、智慧運維。
這“一座頂三座”的創新,不只是縮小體積,更通過硬核技術提升效率,補上運維短板,實現更小、更快、更省。
2024年9月,17級臺風“摩羯”肆虐北部灣海域,狂風裹挾巨浪掀起10余米高的浪墻,持續沖擊著海上設施,對項目形成極端考驗。憑借創新技術,風機、海上升壓站等重要設備設施,全部安然無恙。
從巖基禁區到風電良灣。未來,更多“海上風電森林”將在北部灣海域崛起,讓清潔能源的浪潮涌向更廣闊的天地。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