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湖北省國資委 發布時間:2024-10-25
湖北是農業大省、中部糧倉,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湖北農發集團始終牢記“國之大者”,按照“構建集現代種業、特色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及內外貿易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全產業鏈生產服務商”的功能定位,充分發揮全產業鏈資源整合優勢和投融資優勢,著力打造糧油、畜牧、水產、種業、果蔬等優勢產業,構建“耕地開發—農事服務—糧油收儲—精深加工—品牌營銷”完整鏈條,加快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體系建設,切實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
一是加強儲備管理,提升應急保障能力。糧食儲備總倉容由80萬噸提升至150萬噸,每年輪轉糧食30萬噸。在武漢市經開區投資6.5億元建設倉容20萬噸的糧食應急儲備庫,充分發揮儲備糧庫和產業園示范帶動作用,助力提升全省糧油應急保障水平。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推進綠色儲糧技術應用,運用控溫儲糧和蟲害綜合防治技術改造準低溫倉容52萬噸,新建高標準儲備倉房17萬噸,優化儲藏條件,保障儲藏品質,全面提升倉儲設施性能功效,由“安全儲糧、減損降耗”向“保質保鮮、綠色優儲”穩健邁進。
二是推進產業升級,提升精深加工能力。推動糧食加工規?;?、專業化、精細化發展,并購洪森、天天旺等糧食加工企業并改擴建升級,今年底稻米加工能力可達190萬噸/年。投資2億元將現代農業稻米油產能擴至10萬噸/年,康宏糧油新建3萬噸/年稻米油生產線,在隨州建成GMP制藥車間,從稻米加工副產品中提取并生產谷維素等高附加值產品,投產后谷維素片劑產能達1000萬瓶/年,形成由一顆谷向一粒米、一滴油、一片藥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投資4.2億元在安陸市建設碎米干法制糖項目,建成后可年產15萬噸麥芽糖、葡萄糖及麥芽糊精、蛋白粉等副產品,不斷挖掘稻谷加工副產物經濟價值。拓展鮮食團餐供應鏈業務,打造“從農場到餐桌”一站式服務平臺,發展“種養殖基地+中央廚房+冷鏈物流+餐飲門店”模式,開發安全、健康、標準化的鮮食產品,將“生米煮成熟飯”,向湖北、湖南、江西等地1700余家便利店日供鮮食近10萬份。投資4.5億元在武漢市江夏區建設“中央廚房超級工廠”,在襄陽投資建設農襄中央廚房項目并投入運營,已服務企事業單位60余家、學校20余所,日均供應團餐2.5萬份。
三是暢通物流通道,提升穩定供給能力。立足區域資源優勢,布局糧食物流節點,建設“兩產兩銷”四大糧食物流基地,搭建糧食供應體系和產銷對接平臺,在遼寧大連、營口建設50萬噸規模糧食中轉倉,在吉林榆樹建設20萬噸糧源產區收儲基地,在大連鲅魚圈計劃建設20萬噸規模糧食中轉倉,在江蘇張家港謀劃建設長江中下游港口碼頭倉儲物流節點,在武漢陽邏綜保區建設的國際糧食加工轉換物流基地已完成竣工驗收,即將投產使用,有力暢通“北糧南運”“鄂糧西進”樞紐,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積極拓展酒糧業務,在貴州遵義投資建設的糧食倉儲產業園已竣工交付,正在貴州仁懷建設醬酒產業園項目,助推醬酒產業高質量發展。
四是適度規模種植,提升聯農帶農能力。在全省設立農事服務中心9個,年底前計劃新增3個。協議流轉土地規模達115萬畝,可輻射服務面積超1000萬畝,帶領種植戶每畝降本增效超200元。打好夏糧“豐收仗”,收獲小麥、大麥、油菜等農作物約6300噸,收割面積超26000畝,完成小麥、水稻、油菜制種2.65萬畝,銷售水稻、春油菜、玉米、芝麻等各類種子近75萬斤,確保夏糧顆粒歸倉。發展訂單農業,與龍貢糧油、郭氏糧油等企業達成小麥訂單種植面積2萬畝,與大自然米業、京和米業等企業達成7萬噸稻谷訂單收儲業務。
五是強化品牌賦能,提升市場營銷能力。落實“米九條”精神,構建“公共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融合發展機制,打造“1+N”品牌營銷矩陣,在全國稻米主產區監利成立江漢大米集團,與省農科院合作組建江漢大米產業技術研究院,圍繞“江漢大米”的品種、栽培、儲藏、加工等全鏈條開展研究,在省內外核心商圈建成10余家“江漢大米”展示營銷中心,助力湖北省大米產業從“體量優勢”向“質量優勢”“品牌優勢”轉變。加大“江漢大米”“荊楚糧油”“湖北菜籽油”等省域公用品牌和“楚花香”“中昌”“二度梅”等集團自有品牌宣傳推廣力度,搭建湖北糧油優質品牌營銷平臺,品牌宣傳片在湖北衛視黃金時段投放,產品入駐核心商超近1000家門店和多個電商平臺,亮相中國糧食交易大會、省域糧油公用品牌推介會、中國農民豐收節湖北主場活動等多場展會,助力省域公用品牌產值增長超2億元,不斷擴大湖北優質農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全省糧油品牌市場占有率。
下一步,湖北農發集團將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守住管好“荊楚糧倉”,以糧食安全之穩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之進,為建設農業強省、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貢獻農發力量。
【責任編輯:語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