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中國融通資產管理集團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5-09-08
日前,中國融通集團農發烏魯木齊區域公司探索運用無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與沙地栽培技術,將位于新疆麥蓋提縣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南邊緣的650畝荒漠轉化為綠洲小麥良田,小麥總產量達到8.3萬公斤,純沙漠麥田試種取得成功。
從“一棵草”到“一片綠”
傳統防沙治沙大多依賴單一耐旱灌木或草方格,雖然能暫時固沙,卻難以形成穩定、自維持的生態循環。烏魯木齊區域公司突破“為治沙而治沙”的思維定式,選用抗旱耐鹽堿的“新冬55號”沙地小麥作為生態修復“關鍵媒介”,著力構建“作物—土壤—微生物—氣候”協同修復體系。
沙地小麥根系發達,如同天然的“沙土錨固網”,能有效固沙并逐步改良沙地結構。其特定生長周期覆蓋當地強風季,將地表裸露時間縮短4個月以上,從源頭緩解土地風蝕。收獲后,每畝約300公斤的秸稈全部還田,為沙地提供豐富有機質,激活土壤微生物,加速生態系統自我修復。數據顯示,“治沙返耕”試點地塊土壤有機質含量從項目初期的0提升至8.5%,肥力提高20%,土壤微生物活性顯著增強,初步形成“種植—收獲—還田”的良性生態循環。
從“治風沙”到“治水土”
傳統治沙常聚焦“止沙”單一目標,忽視水、土、氣等生態要素的聯動。烏魯木齊區域公司以沙地小麥種植為核心,將治理范圍擴展至風沙、鹽堿、干旱、貧瘠等多重難題,實施一體化統籌治理。
水資源利用方面,該公司運用“8橫4縱”無膜滴灌水肥一體化系統,推動水資源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相較傳統漫灌方式節水40%,小麥需水量僅為傳統種植的三分之一。項目保留“漫灌排堿”的傳統技術,播種前通過大水漫灌將耕作層土壤EC(電導率)值降至作物適宜生長水平,再用滴灌精準供給水肥,既解“渴”又治“堿”。2025年,試點地塊冬小麥總產量達8.3萬公斤,其中300畝純沙地畝產達231公斤,350畝重度鹽堿地也實現畝產40公斤的突破,標志著烏魯木齊區域公司沙地多要素統籌治理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從“對抗沙”到“利用沙”
治沙不是終點,讓沙地持續產生價值才是關鍵。烏魯木齊區域公司將沙地視為獨特資源稟賦,探索“生態養護—科學防治—合理利用”三位一體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烏魯木齊區域公司采用“小麥+豆科綠肥”的輪作休耕機制,在小麥收獲后種植紫云英等綠肥作物,結合免耕覆蓋技術,讓沙地“休養生息”,持續培肥地力。依托農田周邊防護林網鼓勵承租戶發展林下禽類養殖,形成“小麥種植—畜禽養殖—有機肥還田”的高效綠色循環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沙地資源價值鏈。經過市場調研,試點地塊租賃價格每年每畝可達80元,通過小麥種植、秸稈還田及植被覆蓋,項目區年固碳量約150噸,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
下一步,中國融通集團農發烏魯木齊區域公司將以“治沙返耕”項目為樣板,拓寬沙化鹽堿地治理范圍,持續探索沙漠治理與農業開發協同、資源循環利用與生態價值轉化并舉、資產運營效能與生態效益雙提升的新模式、新方法,為區域鄉村振興與生態修復貢獻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韓夢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