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學習時報 發布時間:2025-09-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必須把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擺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國新)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應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強,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戰略部署,著力發揮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獨特優勢,統籌用好投資運營、股權運作、金融服務、培育孵化等多元工具,有效發揮改革“工具箱”、創新“助推器”、出?!巴啡恕钡膮f同作用,爭做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排頭兵。
聚焦“新”科技,助力鍛造新質生產力硬核動能
加快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僅是產業央企的戰略使命,也是運營公司有效發揮功能作用的必然要求。近年來,中國國新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探索完善“人才+科技+資本+文化”四位一體運營模式,持續加大科技創新領域投資。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投資原創技術策源地項目金額超670億元,實現對首批29家原創技術策源地央企投資全覆蓋。積極支持有關央企攻關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關鍵核心“卡脖子”技術,在高端裝備制造、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形成了一批標志性項目,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國產航母、核電、航空發動機等一批領先標志性重大創新成果中作出了貢獻。
當前,科技革命和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面對日趨激烈的科技制高點競爭,中國國新在國務院國資委指導下,堅持“國家所需、產業所趨、當前所急、自身所能”投資原則,加快設立運營央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和國新創投基金,更好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自覺當好長期資本、耐心資本、戰略資本。一是積極融入“國家總體部署、央企合力攻堅、企業主動突破”的三層聯動攻關體系,打造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孵化器”。特別是在研發周期長、攻關投入大、其他企業參與意愿不強或者缺乏資金的領域堅定投入、精準投資,支持央企推進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助力央企加快掌握一批底層技術和“根技術”,更好發揮“探照燈”“偵察兵”作用。二是加大與產業央企、科研院所、高等學校等創新主體深度合作,探索協同設立技術創新和產業孵化平臺,助力推動解決科技成果與應用場景間“看不見”“搞不懂”“對不上”等問題,從資本視角積極挖掘技術價值、產業價值,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三是完善與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全生命周期各階段特點相適應的多元化“接力式”投資運營模式,以長周期方式助力央企產業培育。
聚焦“新”產業,協同推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中國國新牢牢聚焦進入實體產業的國有資本,堅持以虛活實、以融促產,統籌運用多元運營手段,助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計投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約3500億元,投資鏈長央企項目金額近400億元,布局半導體、存儲芯片、新能源電池、生物技術等領域的一批龍頭企業。2024年以來,分批次高效發行530億元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重點支持“兩重”“兩新”項目,助力有關央企擴大有效投資、加快產業升級。以綜合金融服務方式,利用保理、租賃、企票通等工具,累計向央企投放資金超5000億元。構建完善中證國新“1+N”系列央企指數體系和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產品矩陣,深度參與本土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建設,引導社會資本關注投資央企、實現價值提升。2025年4月,A股市場受外部因素影響,產生一定程度波動。中國國新堅定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發展前景,第一時間宣布增持中央企業股票、科技創新類股票及ETF等,首批金額800億元,以實際行動維護資本市場穩定,展現了投資國家隊的擔當。依托境外投資平臺,支持央企優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已累計為近40家央企國際化經營提供了超360億美元資金,有力提升了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促進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當前,科技創新主導生產力變革的趨勢更加凸顯,產業競爭格局加快重構。中國國新將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堅持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開辟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新賽道并重,更好發揮運營公司獨特功能作用。一是統籌好財務性投資和戰略性投資模式、成熟期與早期投資階段、央企與地方國企及其他所有制企業等投資對象,重點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技術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和未來信息、未來制造、未來健康3個未來產業領域加強投資。二是更大力度推動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積極籌設運營中央企業綠色發展基金,高效提供供應鏈金融、證券、評級、咨詢等“一站式”綜合金融服務,多措并舉支持國資央企加快設備更新、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和綠色轉型。協同有關央企高質量開展產業并購,助力補鏈強鏈拓鏈,提升核心產業鏈韌性和控制力。三是更大力度服務共建“一帶一路”,支持央企“走出去”開展要素全球化配置、國際化經營、國際產能合作,增強重要能源資源支撐托底和關鍵產業鏈供應鏈支撐保障能力。
聚焦“新”機制,著力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國新認真落實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工作部署,著力完善公司治理,優化管控體系,加強能力建設。公司新設投資項目審核委員會,創新完善“四方審核、一會支撐、三會決策”的投決體系,強化投資方向、決策、回報、風控、后評價、監督考核與責任追究閉環管理,不斷提高投資質量。打造“平臺+服務+生態”業務協同品牌,搭建“上接改革、下對業務、內統板塊、外銜客戶”協同體系,已與90余家央企開展業務合作。
發展新質生產力,既需要政府超前規劃引導、科學政策支持,也離不開制度和機制供給與企業微觀主體創新突破。中國國新將始終聚焦持續深化改革目標要求,健全與國有資本運營相適應的靈活高效治理體系,推進機制革新,重點圍繞“融投管退”投資全流程各環節主動強化管理。一是優化治理管控。在集團層面,構建“強總部、大運營、嚴監管”組織體系,增強價值創造、專業服務、精益管理、有效監督能力;在所出資企業層面,探索建立法人企業全生命周期管理工作體系,加強規范化、流程化分類管理。二是優化投資模式。實施“投資主體+行業賽道+區域中心”立體式投資,提升“投研+投資+投行”專業化能力。更大力度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加快設立運營長三角、成渝等區域發展中心,同優質地方國資國企、龍頭企業加強合作,打造央地融合發展的共贏生態。三是優化風險防控機制。提升智能化管控能力,持續優化司庫體系,搭建法律合規智能審查、“業財審一體化”等管理平臺,著力加強全方位、穿透式監管。強化法律合規審查,健全風險評估、監測預警、報告處置全流程風控機制,推進以業務流程、關鍵節點、崗位要求為主線的內控體系建設,突出投資、財務等重點領域風險防范,牢牢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聚焦“新”人才,有效激發第一資源動力活力
人才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第一資源,也是運營公司推動全面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依靠。近年來,中國國新深入實施“潮頭、干流、源頭”三大計劃和“頭雁、活水、墩苗”三大行動,吸引數千名人才加入國新舞臺,干部隊伍不斷充實建強,人才結構持續優化;全面推行經理層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全員勞動生產率居央企前列。
當前,中國國新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供需不匹配的結構性矛盾還比較突出,高精尖創新人才、戰略科學家比較匱乏,特別是能夠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支撐的既懂投資又熟悉產業運營、市場管理的復合型人才還很短缺。中國國新將始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國有資本運營“紅色鐵軍”。一是突出人才隊伍建設。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領域人才需求,暢通“高精尖缺”領軍人才引進綠色通道,強化內培外引“雙輪驅動”,不斷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建立健全有利于創新創造的靈活用人機制,對急需緊缺頂尖人才、高端產業人才,探索實行市場化薪酬制度。二是突出激勵約束機制優化。更好適應“助力科創、投資戰新”的管理機制要求,全面構建新型經營責任制,更廣更深落實三項制度改革。建立健全與行業規律相適應、與崗位責任相匹配、與業績貢獻相掛鉤的薪酬分配機制,實行更加靈活高效的工資總額管理方式,對所屬企業發揮助力科技創新功能作用加強考核引導。認真貫徹“三個區分開來”要求,實施盡職合規免責事項清單,激勵干部員工放開手腳干事業。三是突出優秀文化牽引。堅持將強“根”鑄“魂”貫穿改革發展始終,著力打造“事業有舞臺、成長有階梯、付出有回報、精神有歸屬、發展有未來”的“幸福國新”,引導干部員工牢記“運營報國、助力實業”的光榮使命,不斷凝聚助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向心合力。
發展新質生產力絕非一蹴而就,而需穩扎穩打、久久為功。中國國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落實到強化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全過程各方面,深入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和管理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創新,奮力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科學謀劃“十五五”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為中國國新控股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徐思偉)
【責任編輯: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