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5-09-01
8月30日,由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建設、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自主研發的1000兆瓦時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全面投產。該項目是全國首臺套吉瓦時級煤電熔鹽儲換熱成套裝備及控制系統、國家首批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破解了傳統煤電“以熱定電”的行業困局。

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熔鹽儲能項目航拍圖
隨著新能源占比不斷提高、電力系統調峰壓力持續加大,煤電仍是非常重要的靈活性調峰電源。而傳統煤電機組為了滿足對外供熱參數的需求,在低谷時段難以降低發電負荷,在高峰時段也無法滿負荷發電,造成了“以熱定電”的困局。熔鹽儲熱技術就像給火電機組裝了個“儲熱寶”,閑時儲熱,忙時供熱,既不浪費能源,又能有效應對用電和用熱高峰,降碳節能。
該項目在系統設計方面創新提出“主蒸汽+熱再蒸汽+四抽蒸汽”的三路抽汽方案。通過熔鹽在390℃高溫熔鹽罐與190℃低溫熔鹽罐間的熱量循環,實現1000兆瓦時熱能跨時段存儲與釋放。在協同控制方面,首次研制煤電耦合蒸汽加熱熔鹽儲熱仿真平臺,對“煤電+熔鹽”儲熱項目的控制邏輯進行仿真,形成基于熔鹽儲熱的火儲聯合網源協調控制技術。
據國家能源集團安徽公司宿州電廠熔鹽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投運后,機組發電負荷的“頂尖峰、壓低谷”能力大幅提升。在保證最大供熱量連續供熱5小時的情況下,深度調峰的最低發電負荷可降低至30%;在需要頂尖峰100%額定發電負荷運行時,由熔鹽系統提供的蒸汽可連續供熱4小時。
據了解,該項目兼具安全、高效、經濟等多重優勢,同時避免了抽水蓄能和壓縮空氣儲能對地理條件的依賴。安全性上,熔鹽儲熱相較于電化學儲能具有一定的優勢;效率方面,項目實現了熱能的高效梯級利用,儲放熱系統整體效率高達83.4%;經濟性上,項目總投資約3.4億元,對應1000兆瓦時儲熱容量,單位造價340元/千瓦時,具備顯著的成本競爭力。
該項目投產后,每年將消納新能源約1.28億度,折算每年減少3.2萬噸標煤使用量、減少碳排放約8.5萬噸。同時,項目的投產將每年增加供熱能力220萬噸,較原有最大供熱能力提高73%,可滿足當地40多家工商業企業用熱需求,促進產業集聚,為皖北吸引優質企業入駐創造有利條件。
據國家能源集團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儲能技術研究中心負責人金翼介紹,該項目化解了機組“調峰”與“供熱”的核心矛盾,既為提升電網運行穩定性提供關鍵支撐,也為煤電行業轉型打造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樣本。目前,項目相關技術已在國家能源集團荊州熱電、陳家港電廠等推廣應用,助力煤電產業向高效、清潔、低碳方向轉型升級。
【責任編輯:李子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