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25-07-24
從東部草原區大型煤電基地,到黃河幾字灣的煤炭主產區,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指引下,一場煤炭生態保護型開采(簡稱“煤炭生態開采”)的革命,正從理念創新向實踐創新加快推進。
國家能源集團科技與信息化部總監、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十三五”“十四五”煤炭生態開采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李全生博士及其團隊經過多年艱苦卓絕的探索,開創了煤炭生態開采理念并實現工程化示范,讓煤炭開采與生態保護從一對矛盾變為雙輪驅動,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錨定綠色,開創理念新篇
科研成功的關鍵,首先要找準方向。1989年碩士畢業后,李全生分配到煤科總院開采所從事科研工作,此后經歷多個單位和崗位,最終進入國家能源集團工作。無論崗位如何變化,李全生始終沒有脫離煤炭行業,研究方向始終聚焦煤炭綠色開采,一直和煤礦保持“親密接觸”,不斷開發新的技術,創造新的紀錄。
他把多年研究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30多年的研究總結為煤炭生態開采,提煉出“減損開采—水位恢復—精準修復”的核心理念,發表科技論文120多篇,出版科技專著10部,篇篇寫盡了對“兩山”理念的認識與實踐。
作為首席科學家,李全生牽頭承擔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部草原區大型煤電基地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技術及示范》“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北方防沙帶大型露天煤礦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及示范》。作為研發骨干,李全生參加了“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晉陜蒙接壤區煤炭基地生態建設關鍵技術與示范》等項目。

國家能源集團煤炭開采水資源保護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項目組在寶日希勒露天礦現場研討示范區建設方案
溯源探因,揭示損傷機理
走進礦區,時常會看到“前方經過采煤塌陷區”的提醒指示牌,道路便很快開始顛簸起來,這就是采空區上方巖土層破裂沉降的直觀表現。“過去,一提起煤炭開采,就會說對環境破壞很大。但煤炭開采對環境的影響范圍到底如何?一直沒有量化數據。”李全生說。
2016年,國家首批重點研發計劃指南發布,李全生抓住機遇,將國家科技需求與集團公司科技需求緊密結合,帶領團隊組織申報“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東部草原區大型煤電基地生態修復與綜合整治技術及示范》。該項目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承擔,是首個由企業承擔的煤炭開采領域國家級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李全生成為該項目牽頭負責人。他廣納賢才打造一流科研團隊,構思科研項目的頂層架構,協調組織各方力量攻堅。
科研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想做成前無古人的事情,必然會面臨一個又一個難題。白天要開會、處理行政事務,晚上與科研團隊一起交流,商討解決各種難題。李全生說:“做煤炭研究,我是忙并快樂著、忙并幸福著、忙并充實著?!睘楸M量多采集第一手數據,李全生團隊成員連續兩年扎根在神東礦區,天不亮上山、看不清下山、中午沙柳旁吃點盒飯喝口水就接著工作,特別是夏天,個個變得又黑又瘦,但他們準確測出的地層三維變化情況,為揭示規律掌握奠定了信息和數據基礎。

國家能源集團雁寶能源寶日希勒露天煤礦排土場全貌
系統修復,構筑生態屏障
李全生常常對團隊成員說:“我們的工作要有系統思維,通過一個點解決一個領域的問題。”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始終堅持系統思維,開放包容合作,多次組織研討,項目各子課題協同推進,各項科研成果形成了疊加效應。
從地下到地上,從水土保持到復墾綠化,隨著一項項關鍵技術突破進而形成生態開采技術體系,并在北方礦區進行生態開采工程示范,礦區生態系統修復的效果逐漸顯現。其中,寶日希勒露天礦和勝利露天礦建成國家級綠色礦山,植被蓋度均提升40%以上,并建成世界首座露天煤礦地下水庫,儲水量達122萬立方米,實現露天煤礦礦坑水冬儲夏用。神東礦區開采初期,植被覆蓋率在3%至10%。經過多年的生態開采科技創新與實踐,如今,神東礦區植被覆蓋率達70%。
此外,項目實施團隊研究制定了涵蓋減損開采、監測、決策、修復、評價的煤炭生態開采標準體系,提出了基于數字孿生的礦區生態修復方案智能優化方法,研發了“信息采集-定量建模-孿生仿真-輔助決策”的礦區生態修復智能決策系統。

國家能源集團神東煤炭哈拉溝生態示范基地
這一系列成果已在我國生態脆弱區21座大型露天礦、55座井工礦推廣應用,提升了生態修復決策科學化水平,大幅降低了生態修復費,提高了煤炭產能和資源回收率,實現煤炭開采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礦區土地與水資源保護。
目前,由李全生牽頭的“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北方防沙帶大型露天煤礦區生態保護與修復技術及示范》,正在生態脆弱的準能礦區、平莊礦區實施。該項目以推動我國生態保護型煤炭基地和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為目標,研究成果將為我國煤炭主產地規?;_發、能源保供與區域生態安全相協調及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科技支撐。
【責任編輯:張任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