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國資委研究中心 發布時間:2019-11-29
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筑)組建于1982年,前身為原國家建工總局,是我國專業化發展最久、市場化經營最早、一體化程度最高、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建設集團,也是我國建筑領域唯一一家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成員單位的歷史可追溯至新中國成立之初。2007年,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發起設立中國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建股份)。2009年,中建股份在A股成功整體上市。2017年11月,中建總公司改制并更名為“中國建筑集團有限公司”。
近年來,中國建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向著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目標不斷邁進。全年,中國建筑主要指標高位增長,新簽合約額2.62萬億元,同比增長7%;完成營業收入1.18萬億元,同比增長12%;實現利潤總額705億元,同比增長17%;納稅515億元。營業收入、利潤總額分別位居中央企業第4位、第8位。集團第十三次獲得國資委年度考核A級榮譽,位列最新《財富》“世界500強”第23名,穩居全球最大投資建設集團,繼續保持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
| 指標
|
金額(億元)
|
同比增長率
|
| 新簽合約額
|
2.62萬
|
7%
|
| 營業收入
|
1.18萬
|
12%
|
| 利潤總額
|
705
|
17%
|
一、持續強“根”固“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有關指示精神
(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增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緊迫感使命感
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做好經濟工作,關鍵是要同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對表,對得上的加緊推,對不上的及時改,并結合實際積極探索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途徑。
中國建筑深入學習領會總書記關于高質量發展有關指示精神,認真學習研究上級有關高質量發展文件要求。中國建筑深刻認識到,高質量發展就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建筑積極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優化產能布局,在積極助力民生所需與產業升級中實現高質量發展。
(二)厚植政治優勢,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
旗幟鮮明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中央企業的本色、本真和本分,也是中央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證。
中國建筑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堅決執行黨中央和國資委黨委決策部署,積極構建“112”黨建工作“四大體系”,不斷提升黨建工作質量。圍繞提升組織力、突出政治功能、建設堅強戰斗堡壘,推動基層黨建全面過硬。持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一體推進“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積極營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企業“根”“魂”優勢更加鞏固,發展優勢日益明顯。
(三)鍛造過硬隊伍,以高質量人才隊伍保障高質量發展
中國建筑堅持黨管干部、黨管人才原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全面踐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
突出選人用人政治標準,認真落實國有企業領導人員“20字標準”,從嚴把好選人用人關,堅持“凡提四必”,確保干部政治過硬。加大年輕干部培養力度,制定2020年二三級班子年輕化目標,啟動“青年企業家培養項目”,全程培養優秀年輕干部。堅持嚴管和厚愛結合,激勵與約束并重,落實“三個區分開來”,強化精準考核,激勵擔當作為。
二、發揮自身優勢,始終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中國建筑始終堅持順應國家戰略,配合國家戰略,在執行國家戰略部署中找準自身定位,努力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一)積極投身“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六年多來,中國建筑堅持海外優先,推動優勢資源加速出海,市場布局不斷優化,經營業績穩步提高。
2018年,中國建筑海外新簽合約額251億美元,營業收入130億美元;國際承包商排名上升至第8位,首次挺進前10強。服務大局展現新擔當,巴新布圖卡學園順利竣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揭牌啟用;阿根廷國道項目列入總書記高訪成果;援菲律賓戒毒中心得到中菲兩國政府高度評價,寫入《中菲聯合聲明》;巴拿馬國家會展中心等三個項目在總書記相關署名文章中專門提及;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期間,集團簽署合作文件涉及金額135億美元。推進重大項目再獲突破,中巴經濟走廊旗艦項目——巴基斯坦PKM公路部分路段提前15個月通車,全線路基基本貫通;新簽兩條海外公路特許經營協議,總里程超過1100公里,位居中資企業首位。
巴新布圖卡學園項目 菲律賓戒毒中心項目
巴拿馬國家會展中心項目 PKM項目
(二)深度參與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中國建筑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將企業發展融入國家政治格局和戰略布局,積極投入優勢資源,助推中央戰略部署實施。
在京津冀,中國建筑共承接2022年冬奧會建設工程27個;在長江經濟帶,公司與三峽集團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共抓長江大保護,落地沿線首個項目;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建筑參建的港珠澳大橋順利竣工,打造了全國首個“三地三檢”。2018年,中國建筑在這些區域新簽合約額占比達62.7%。
國家體育館冬奧改造項目 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段
(三)全力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國建筑強化內部資源整合與業務協同,打造“規劃設計、投資開發、基礎設施建設、房屋建筑工程”等“四位一體”商業模式,為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建設提供一站式、全過程服務,實現從“單純建樓”向“綜合建城”轉變,為破解城鎮化建設難題提供新思路。
雄安市民服務中心項目
目前,中國建筑已經在30多個省市逐步落地開花,形成了中國建筑獨有的競爭優勢。在雄安新區建設中,公司旗下投資、施工、設計、基金子企業組成聯合體,順利實施了“雄安第一標”——市民服務中心項目,創造了“雄安速度”,鑄就了“雄安質量”,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視察。這既是中國建筑“四位一體”商業模式的成功體現,也彰顯了中央企業服務國家戰略的政治責任。
三、踐行新發展理念,積極推動轉型升級
堅持新發展理念,對于中央企業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中國建筑積極踐行五大發展新理念,實現轉型升級新突破。
(一)堅持差異化競爭
推行“大市場、大業主、大項目”市場策略,堅定不移主攻高端、兼顧中端、放棄低端,斬獲大批高精尖項目,有力支撐了業績與品牌。在國內,中國建筑投資建設了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樓、3/4重點機場、3/4衛星發射基地、1/3城市綜合管廊、1/2核電站,眾多超大型會展、體育、文衛、廠房等技術含量高、結構形式復雜的建筑均由中國建筑承建,代表我國房建領域最高水平。
(二)堅持優化業務結構
中國建筑的業務結構曾經較為單一,基本以房屋建筑為主。但隨著我國建筑市場重心的轉移,特別是在國家加快城鎮化建設和加大基礎設施投資的背景下,我們提出了“以相關多元和專業化為突破口,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發展策略。
公司積極拓展基礎設施建設與投資業務,聚焦于城市軌道交通、高鐵、機場航站樓、核島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等細分市場領域,舉全集團之力,加大資源投入,實現重點突破,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公司先后承接了哈爾濱-大連高鐵,唐山濱海大道、長沙湘江大道和瀟湘大道等市政道路項目,深圳地鐵9號線、天津地鐵6號線等軌道交通項目,武漢四環線公路、武咸公路和廣西靖龍公路等公路項目,廣州白云機場、大亞灣核電站、嶺澳核電站(一期、二期)、六盤水市地下綜合管廊PPP項目等一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成為中國基礎設施投資建造領域一支不可忽視的生力軍。
哈爾濱-大連高鐵項目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項目
大亞灣核電站項目
六盤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項目
截至目前,公司已累計簽約PPP項目130個,計劃總投資額5,590億元,公司PPP業務規模已排名建筑央企第一。在公司簽約的PPP項目中,基礎設施項目占比達87%,PPP模式有力推動了公司基礎設施業務的快速發展和品牌提升,推動公司向著“532”的業務結構調整目標(到2020年,房建施工、基礎設施施工和投資開發業務營業收入比例為5:3:2)大幅邁進。
(三)堅持強化創新驅動
創新是引領企業發展的第一動力。中國建筑始終堅持,沒有創新就沒有可持續發展,沒有創新就不可能領先;沒有技術領先,就做不到全球第一。
公司共獲得國家科技獎67項(一等獎4項,科技發明獎2項),詹天佑獎68項,各類省部級科技獎1,814項,國家級工法244項,主編國家標準74項,國家授權專利12,381項,其中發明專利1,328項。
| 科技獎項
|
數量
|
| 國家科技獎
|
67項(其中一等獎4項、科技發明獎2項)
|
| 詹天佑獎
|
68項
|
| 省部級科技獎
|
1814項
|
| 國家級工法
|
244項
|
| 主編國家標準
|
74項
|
| 國家授權專利
|
12381項(其中發明專利1328項)
|
國務院提出的“互聯網+”戰略,深層次改變了建筑行業的運營模式。2015年4月,中國建筑以旗下“集采平臺”為基礎,組建了基于“互聯網+”戰略的建筑行業電商公司——中建電子商務有限責任公司(云筑網),平臺業務覆蓋建筑電商、勞務管理、供應鏈和普惠金融、大數據和智慧工地等多個方面。中國建筑被互聯網周刊評為2017年建筑行業互聯網+建筑企業第一名。
云筑網
通過持續創新,中國建筑在超高層施工裝備與技術、大跨度建筑施工技術與工藝、鋼結構智能制造、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新一代核電站施工技術、新唐風建筑設計、機場建筑設計等眾多業務領域形成了強大的科技實力,為中國建筑房建、基礎設施、海外和新業務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
鋼結構智能制造
(四)堅持踐行綠色發展理念
中國建筑堅持以新型建造、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為導向,探索建筑垃圾資源化技術和方法,從源頭減少污染,最大限度節約能源和資源,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出臺實施《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定》等,開展重大生態環保問題排查整改專項行動,聚焦破壞生態環境、破壞文物古跡、環保違法失信等三類重大問題,全面排查治理建筑行業環保問題易發、多發領域,杜絕重大環境污染事件。攻堅施工現場節能減排,大力開展循環利用,年度單位產值能耗、建筑垃圾同比保持連續下降;積極開展科技創新,不斷優化裝配式建筑、地下綜合管廊等綠色產品的建造方式,探索環境治理與修復新技術和工法,為客戶提供環境工程建設、環境保護服務,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
大理洱海污水處理廠
天津東郊污水處理廠及再生水廠遷建工程
中國建筑健全環境管理體系,重視環境管理組織、制度建設,倡導綠色辦公。近年來,年均環??偼度氤?億元,未因違反項目所在地環境法律受到處罰,未發生重大事故。中建美國公司首次入榜ENR(《工程新聞記錄》)美國綠色承包商百強;中國建筑國際、中海宏洋、中海物業獲“低碳亞洲”頒發的“低碳關懷環境、社會及管治(ESG)標簽”。
四、激發改革動力,奮力創建世界一流
中國建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國企改革、抓好改革落實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推進各項國企改革工作,持續增強企業內生活力和發展動力。
(一)積極推動國企改革
中國建筑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完善治理、強化激勵、突出主業、提高效率”的要求,以促進國有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提高國有資本配置和運行效率,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為目標,在系統內部積極穩妥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
中國建筑所屬中建一局二公司和中建水務入選國企改革“雙百行動”名單并積極推動方案落地,為基層單位深化改革探索路徑;中建裝飾申報混改試點企業,積極探索引入外部股東,推動企業內部經營機制轉換。
(二)完善市場化人才機制
積極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按照中央有關改革意見及要求,出臺了《試點單位職業經理人管理辦法》,構建了適崗選才、考核引領、價值激勵和優勝劣汰的四大機制;職業經理人在中海地產試點落地,形成“1+N”制度體系,首批職業經理人已經就位;在中建美國公司、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推進實施第二批職業經理人制度改革試點。
探索創新多元化中長期激勵機制。中國建筑于2013年實施了為期十年的股權激勵計劃,激勵范圍將根據實際情況適度擴大;探索推進中建一局等四家單位管理團隊任期激勵試點;推進中國建筑技術中心探索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試點。
堅持市場、業績和效益導向,不斷深化薪酬分配改革。堅持薪酬分配的效益、業績和市場導向,將子企業負責人年薪核定與企業經營業績考核緊密掛鉤,集團內部領導人員之間的薪酬高低差距達2-3倍;積極編制集團工資總額周期制備案管理方案,分類推進薪酬體系統一。
(三)實施產融結合戰略
實施“產融結合”戰略,為公司主營業務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務,助力公司主營業務發展,同時加強日常管理,嚴控金融風險。不從事與主業無關的金融投資,杜絕“脫實向虛”。通過開展境內外資金集中、貸款集中、銀行授信融資、債券融資、股權融資、結構化融資、應收賬款保理、資產證券化、供應鏈融資、保險集中等業務,為帶動公司主營業務發展、盤活存量資產、增加經營性現金流入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構成公司競爭力的組成部分。
(四)奮力爭創世界一流
2018年12月,國務院國資委正式確定中國建筑等10家中央企業為創建世界一流示范企業。作為10家示范企業中完全競爭性領域的唯一代表,中國建筑以遵循企業一般性發展規律與重大改革重點突破相融合的原則,圍繞“創建世界一流企業”這一重大使命、重大任務、重大課題,深入開展對標研究,緊密結合中國建筑主業特點與發展實際,聚焦“領軍”、“領先”、“典范”三方面,從國際資源配置、行業技術引領力、行業影響力、效率、效益、品質、綠色發展、社會責任、品牌價值等9個維度,形成了35個標志性目標,出臺了17項工作舉措,推動企業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五、堅持底線思維,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
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三大攻堅戰的首要戰役,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意和重要內容。中國建筑堅持底線思維,提早防范,采取過硬措施,切實有效化解各類“黑天鵝”和“灰犀牛”可能引發的重大風險。
(一)堅持完善風險防控管理體系
中國建筑堅持“點線面”結合,構建覆蓋全集團的制度體系,從制度上防止系統性風險發生和擴散。
在“面”上,將內控、全面風險管理和貫標體系融為一體,編制三體系管理總則。針對業務活動中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認真辨識、有針對性地提出措施,將責任落實到部門和崗位,并在相關制度中予以重點規范。在“線”上,集團總部各部門從本業務線條出發,制定并頒布303項管理制度。按照公司章程(議事規則)、管理規定、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指引(指南)等構建企業“制度樹”,確保各項業務活動均有規范的制度可遵循。在“點”上,集團對于容易發生風險的關鍵經營活動領域,堅持從嚴治理,杜絕風險。
(二)全面完成“瘦身健體”工作
為進一步壓縮管理層級,減少法人數量,以“瘦身健體”工作為抓手,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截至2019年5月31日,共“壓減”法人企業335戶,公司所屬法人企業最長產權層級為10級,管理層級最長為4級,基本完成國務院國資委三年壓減工作目標;為減輕企業負擔,集中精力發展主營業務,提升企業管理水平和運營效率,完成“三供一業”分離移交及剝離教育醫療機構、社區管理機構等企業辦社會職能。
(三)全力推進降杠桿防風險工作
為落實國務院國資委降杠桿減負債責任目標,中國建筑制定實施了降杠桿工作方案和建立高負債子企業名錄的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總體目標、工作措施。督促子企業建立降杠桿清單式管控目標,打開資產負債表,細化分析資產負債具體構成,將降杠桿涉及的各項任務進行分解,明確工作時間節點和量化工作目標,多管齊下部署降杠桿措施。
按照“扶優扶強、有保有控有壓”原則,確定集團及二級單位降杠桿預算目標,并簽訂責任書;從資產端、負債端、權益端多管齊下部署降杠桿措施。重點加強“兩金”管控,強化總部商務管理職能,出臺集團商務管理具體辦法,統一常用指標定義和統計口徑;修訂《催收防欠工作責任制辦法》,檢索長賬齡、久竣未結債權和工程量確權情況,制定精準壓控計劃;開展專項審計,嚴控帶息負債規模,強化金融創新,補充權益資本。
(四)嚴控投資業務管控風險
強化底線思維和風險意識,嚴守投資項目收益底線、品質底線、合規底線,充分考慮風險因素,審慎預測形勢變化,周密安排防控措施,深入開展投資項目風險防控工作。持續完善公司投資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PPP投資標準,實施業務總量管控,全面清查整改存量項目;全面梳理設計、融資、建造、運營等實施過程中的關鍵風險點,研究制定各類投資項目風險識別清單;探索解決PPP投資面臨的回報周期長、運營責任重等隱憂問題。
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踐行央企使命
中國建筑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做大共同利益謀求可持續發展,努力“建證”責任品牌,致力成為履行全球社會責任的典范、貢獻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典范,為建設世界一流示范企業提供責任支撐,為塑造國家名片、展現中國形象貢獻“中建力量”。
(一)致力成為責任管理典范
擔當責任是中國建筑的文化基因,蘊含在“拓展幸??臻g”的使命中,是中國建筑自我超越、不斷登頂的動力源泉。中國建筑對標研究國際知名投資建設企業,探索統籌中建系統的社會責任管理方法工具,先后開發了《指標管理手冊》《指導手冊》等工具,編制了社會責任戰略、工作規劃,融入了日常運營與員工管理,逐步形成統合整個系統社會責任工作的品牌引領型社會責任推進模式,保障全系統社會責任工作的規范性、系統性、有序性,引領全球投資建設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方向與重點。
社會責任工作指導手冊 社會責任指標管理手冊
(二)致力成為責任實踐典范
中國建筑舉全集團之力,助力脫貧攻堅,在甘肅定點扶貧地區落實打贏扶貧攻堅戰三年行動方案和11項專項方案,投入扶貧資金8983萬元,出資5億元入股中央企業貧困地區產業投資基金,圍繞“三個著力點”打造扶貧攻堅的“中建模式”。依托投資、建設、運營、發展的全產業鏈業務優勢,在全球范圍內修致富路、建連心橋、筑幸福城,增進民生福祉,彰顯中建擔當,打造中國建筑”責任品牌,為全球投資建設企業履責提供范例,助力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三)致力成為責任溝通典范
中國建筑以滿足政府、股東、客戶、伙伴、公眾等不同利益相關方信息需求為目標,打造責任溝通體系,先后推出“中國建筑融媒體平臺”、社會責任形象大使“中建藍寶”、“建證幸?!必熑纹放疲泽w系聚合力,統合全系統的責任實踐與責任溝通活動,實現了“聚合一個整體、發出一個聲音”,擴大“中國建筑”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以世界一流責任品牌助力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管理實踐獲認可。中國建筑社會責任管理實踐獲得利益相關方的高度認可:可持續發展報告連續七年獲中國社科院最高評級五星級,位居行業首位。其中《中國建筑2018可持續發展報告》所有評價指標達到“全五星”,為行業首份。位列“中國企業300強2009-2018十年社會責任發展指數”行業首位,連續3次獲評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領先型企業”稱號,獲頒“2009-2018社會責任卓越獎”,榮獲第十一屆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峰會“社會責任海外履責獎”。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社會責任績效評價證書
七、實施品牌戰略,打造“中國建造”
中國建筑結合投資建設領域特點,創新模式,戰略引領,扎實落地,形成“戰略引領型品牌建設推進模式”,有力打造“中國建筑”品牌,助力“中國建造”品牌;持續優化“中國建筑”品牌架構體系,品牌建設卓有成效,牽頭7家建筑類央企,編制完成“中央建筑企業品牌戰略”,為責任傳播打好基礎;建立海外傳播框架體系,形成海外傳播“113”工作框架。
目前,“中國建筑”品牌在英國BrandFinance“2018全球品牌價值500強”排名中位列第44位,在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2018中國品牌價值百強榜”中位列第19位。公司獲評國務院國資委首屆“品牌建設優秀企業”,連續三年保持世界三大信用評級機構標普、穆迪和惠譽一致授予的行業內全球最高信用評級。
中國品牌價值評價結果通知書(2019)
(一)精準定位,讓品牌戰略“立”得住
中國建筑以“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投資建設集團”的愿景,“品質保障、價值創造,以投資、建設、運營、發展全產業鏈優勢拓展幸??臻g”為品牌定位,聚焦“一個融合、一個貫穿、一個體系”制定品牌戰略,明確品牌內涵、口號、架構、規劃及傳播、管理體系等,指導全系統品牌建設工作有序推進。
(二)創新實踐,讓品牌戰略“落”得下
中國建筑構建起“以市場為引領、以文化為靈魂、以傳播為手段、以法律為武器、以評價為起點”的品牌戰略落地模式,形成“戰略引領,實踐創新,評估優化”的品牌循環管理閉環體制,將品牌戰略貫徹到企業發展的各層面和全過程。
(三)持續優化,讓品牌戰略“行”得遠
圍繞“成為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中國建筑通過優化品牌指標監測機制,形成品牌建設長效機制;構建“113”海外傳播工作框架,強化海外傳播人才隊伍建設,打造中國建筑大海外傳播平臺,在全球傳播中國建筑價值理念;在“中國建筑”統一品牌形象下,積極打造高端專業子品牌,擴大集團“品牌星系”;在擁有成熟品牌系統與價值體系基礎上,創新全球品牌創建思路,以理念前瞻性與模式可持續性將“中國建筑”品牌打造成為全球行業品牌領軍者,成為世界標桿品牌。
中國建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抓住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和新發展理念,以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為統領,以成為中國建造領軍企業為核心,凝心聚力抓機遇、促發展、防風險,推動各業務板塊協調發展,致力于實現高質量發展目標,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責任編輯:趙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