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新聞中心 發布時間:2019-11-20
劉長令,男,1963年11月生,中共黨員,教授級高工,現任中化集團下屬沈陽中化農藥化工研發有限公司殺菌劑研發部總監兼中化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

劉長令長期從事國家重點攻關課題新農藥原始創新研究工作,被譽為我國“新農藥創制第一人”。劉長令的履歷有:先后主持完成國家重點課題10余項,獲得中、美、歐、日等國發明專利200余件;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個人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第八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四屆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建國60周年中國農藥行業突出貢獻獎、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遼寧省勞動模范等多項榮譽,曾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候選人;發表論文500余篇,其中SCI論文70余篇;出版《新農藥創制與合成》等著作8部。個人及帶領的團隊先后獲得中國發明專利金獎1項、優秀獎3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省部級創新團隊獎1項等。
探索創新,創建農藥研究新方法
“民以食為天”。綠色農藥在農作物重大病蟲草害防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生產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綠色農藥創制屬原始創新,具有難度大、周期長(一般12年)、投資大(一般3億美元)、成功率低(一般十六萬分之一)等特點,被中國科協列為60個“硬骨頭”重大科技難題之一。
劉長令經過20多年探索、研究、實踐和總結,基于逆合成分析和片段藥物設計策略,創建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中間體衍生化法”:在分子設計之時就考慮開發,選用便宜易得、安全環保的中間體,采用易于工業化的化學反應,經衍生、替換與優化,大幅提升了獲得“專利權穩定、安全性高、效果好、成本低”候選品種的幾率(成功率高于萬分之一),攻克了世界新藥創制成功率低的難題。并帶領團隊采用這種方法,從3萬個化合物中,選出10多個獲得多國發明專利的候選農藥品種,其中3個已產業化,均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該方法已成為國內新藥創制的基本研究方法,并應邀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第13屆IUPAC國際農藥會議上做大會主題報告,是1946年以來中國首次在大會上作主題報告,獲得國際眾多同行高度評價,大家一致認為:“中間體衍生化法是一種成效顯著的創新方法,具有普適性?!蹦壳埃瑖鴥榷嗉移髽I采用該方法創制新農藥也取得了成功。
攻堅克難,勇攀農藥研發新高峰
我國的農藥新藥創制研究起步晚、基礎差,研發創新領域突破非常困難,直到20世紀末都極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農藥誕生,仿制和混配一直是我國農藥研發的主要內容。劉長令團隊克服科研經費短缺、實驗室設備不齊全等重重困難,積極探索,反復嘗試,參與開創了我國制定創制農藥FAO標準的先河,多項研究成果實現了“零”的突破,支撐起我國在該領域的產業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針對黃瓜霜霉病、馬鈴薯晚疫病等病蟲害毀滅性強、難防治的問題,帶領團隊對天然產物肉桂酸衍生物進行結構改造,經過多輪“設計-合成-測試-分析”,發明了高效低毒低殘留的仿生殺菌劑氟嗎啉,解決了原有殺菌劑治療活性差的重大缺陷,實現了我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農藥品種“零”的突破,創造了多個第一:我國第一個含氟農藥品種,第一個獲得正式登記注冊的創制農藥品種,第一個獲得歐、美發明專利的農藥品種,第一個擁有國際通用名稱的創新農藥品種,第一個在國外登記銷售的創新農藥品種……自1999年上市以來,累計實現利稅達數億元,農業增產增收達400多億元。
針對百草枯禁用及草甘膦抗性嚴重的問題,帶領團隊經過反復研究試驗,發明了尿嘧啶類除草劑,解決了通常需要三種不同除草劑才可以解決的難題,對數10種重要的闊葉、禾本科和莎草科雜草,以及對草甘膦產生抗性的雜草都有很好的防除效果,填補了國際除草劑空白。預計上市之后不僅可以實現減藥增效,還將會產生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針對國外各大公司研究半個多世紀、毒性高的嘧啶胺類化合物不能產業化的問題,帶領團隊系統解析“結構-活性-毒性”關系,成功破解毒性難題,發明了結構新穎、高效、急性經口毒性低的新殺菌劑,在防治病害效果相同的前提下,用量僅為目前市場上常規藥劑的三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美國杜邦公司評價該殺菌劑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防治白粉病藥劑。
針對傳統殺菌劑對蘋果樹腐爛病治療副作用大、效果不顯著的問題,帶領團隊發明了安全、高效、由兩個天然產物片段組成、僅含碳氫氧三種元素的仿生殺菌劑丁香菌酯,對蘋果樹腐爛病和水稻紋枯病等防效優異,入選2017年中國農業農村十大新產品,被廣大果樹區的用戶稱為“腐爛病的修復劑,剪鋸口的創可貼”。
執著堅守,展現科研報國新境界
新藥創制,十年磨一劍,是一份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業。按照國際慣例,一種新藥的創制周期在8-10年,并且隨著行業逐步成熟,創制周期還在拉長,創新難度越來越大。
劉長令出生在農村,對農業和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研究生畢業后便主動投身農藥研發第一線。他扎根基層,默默奉獻,三十年如一日,初心不改,無怨無悔。他嚴謹細致,刻苦鉆研,堅持追求科學的最高境界,始終肩負科研報國的使命擔當。他為人樸實,淡泊名利,不為金錢和權利所惑,多次拒絕國外高薪聘請,一心為學,潛心研究,展現了新時代科技工作者應有的胸懷、精神和境界,為中國新農藥創制水平提升和農業生產提質增效做出了重要貢獻,受到身邊同事和集團上下的一致認同和廣泛稱贊。
【責任編輯:李瑛】